本书为学术专著,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急遽发展的背景下,剧作家戏剧观念从强烈的意志冲突、情节激变,向“冲突淡化”和“情节淡化”的转变。以谭霈生的“情境本体论”为理论框架,总结剧作家戏剧观念的转变背后隐藏的对情境形态多种可能性的尝试,论述剧作家对“静态”情境观念的探索。以梅特林克的剧作《闯入者》(1890)、《盲人》(1890)、《室内》(1894)以及契诃夫的剧作《海鸥》(1895)、《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0)、《樱桃园》(1903)为例,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围绕“静态情境”的建构及其场面呈现的编剧技巧展开论述,如“状态性事件”“事件性状态”“静场”“停顿”“群像性场面”等,分析静水深流的艺术风格对人物生存状态和内在精神世界的表现。同时,书稿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1937)和曹禺的《北京人》(1940)为典型案例,总结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话剧将西方现代戏剧丰硕的创作成果与中国叙事性、写意性的审美传统相结合的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