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错配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要素错配纳入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中,分析要素错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全面评价要素错配程度,基于东北地区产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东北地区要素错配的内在原因,并为矫正要素错配、提升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效率提供政策建议,形成了四点结论。(1)东北地区的要素并未配置到非常合理的产业及行业间,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增长滞后的现象。尽管经济“新常态”成为近期全国经济走势的大方向,但迅速跌落的东北经济问题远非增速趋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常态原因能解释,与东北地区的资源基础和产业定位、渐进式改革对东北地区的冲击、经济周期的冲击和管理体制的僵化均有一定的关系。(2)技术进步变化虽然持续下降,但仍与要素配置效应的改善一并成为推进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要素配置的优化,而规模效应正在制约东北地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东北地区无论在产业层面还是在具体行业层面,增长方式都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以装备制造业为样本研究发现,中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正向贡献,但偏向性技术进步已成为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东北地区不同子行业间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错配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也意味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选择并非完全适宜的技术。(4)产业协同融合促进了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会显著改善资本错配,即产业协同融合通过促进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本错配;产业协同融合会显著提高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越高的地区,劳动力错配水平则越低,即产业协同融合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