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评析
(一)旅游增长极研究现状
(二)旅游扩散效应相关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析
三、研究基础与选点依据
(一)研究基础
(二)选点依据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与内容框架
(一)技术路线
(二)内容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增长极理论
(二)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增长极
(二)主导产业
(三)扩散效应
第三章 旅游增长极基本理论探析
一、旅游增长极的含义
(一)旅游增长极概念界定
(二)旅游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三)旅游增长极的主要类型
二、旅游增长极的形成
(一)形成条件
(二)形成过程
三、旅游增长极的选择与培育
(一)旅游增长极的选择
(二)旅游增长极的培育
四、旅游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
第四章 旅游扩散效应内涵解析
一、旅游扩散效应内涵
(一)扩散源
(二)扩散要素
(三)扩散强度
(四)扩散模式
(五)扩散媒介
(六)扩散方向
(七)扩散效果
二、旅游扩散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旅游功能扩散的表现
(二)旅游空间扩散的表现
三、旅游扩散效应的主要特征
(一)功能扩散和空间扩散的差异性与统一性
(二)时间上的动态性与非线性
(三)空间上的邻近性、渐进性与跳跃性
第五章 旅游扩散效应形成与演化
一、旅游扩散效应的形成条件
(一)扩散源自身条件
(二)扩散接受者条件
二、旅游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
(一)功能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
(二)空间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
三、旅游扩散效应的演化过程
(一)功能扩散效应的演化过程
(二)空间扩散效应的演化过程
第六章 旅游扩散效应量化分析
一、旅游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
(一)旅游功能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
(二)旅游空间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
二、丽江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
(一)丽江市基本概况
(二)丽江市旅游发展概况
(三)“古城-雪山”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
三、丽江市旅游增长极扩散效应的量化分析
(一)丽江市旅游增长极功能扩散效应的量化分析
(二)丽江市旅游增长极空间扩散效应的量化分析
第七章 增强旅游扩散效应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旅游增长极的扩散动力
(一)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整体实力
(二)加强旅游产品创新,推进功能扩散
(三)优化旅游线路设计,推进空间扩散
二、营造旅游增长极的扩散环境
(一)通过旅游规划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
(三)通过宣传推介促进旅游全面发展
三、形成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接力
(一)选择新的旅游增长极
(二)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
(三)构建旅游增长极体系
四、构建旅游增长极的扩散网络
(一)辖区内区域旅游合作
(二)滇西北区域旅游合作
(三)滇川藏区域旅游合作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旅游增长极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增长极
(二)旅游增长极同时存在极化与扩散两大效应
(三)旅游扩散效应表现为功能扩散与空间扩散
(四)旅游功能扩散与空间扩散存在显著差异性
(五)丽江市旅游增长极功能扩散强空间扩散弱
(六)增强旅游扩散效应需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
二、主要创新
(一)理论创新
(二)方法应用创新
三、未来展望
(一)不同地区旅游扩散效应的比较研究
(二)不同类型旅游扩散效应的比较研究
(三)旅游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
附录
附录1 1998-2016年云南省CPI指数累计值(平减指数)
附录2 2005-2015年云南省CPI指数累计值(平减指数)
附录3 2003-2016年云南省CPI指数累计值(平减指数)
附录4 2005-2015年古城区和玉龙县旅游总收入及12个行业增加值(当年价)
附录5 2005-2015年古城区和玉龙县旅游总收入及12个行业增加值平减处理结果
附录6 2005-2015年古城区和玉龙县旅游总收入及12个行业增加值初值化处理结果
附录7 参照宇列和比较序列的绝对值差
附录8 丽江市旅游增长极与古城区和玉龙县12个行业的关联系数
附录9 丽江市旅游增长极与古城区和玉龙县12个行业的灰色关联度
附录10 古城区和玉龙县三星级以上酒店名录(国家标准)
附录11 古城区和玉龙县三星级以上特色民居客栈名录(云南省地方标准)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