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涪陵”最早出现在今重庆市彭水县,时间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继之北周时时期,在今涪陵区、武隆县相继出现“涪陵”(涪陵为涪陵镇,唐代升为涪陵县;武隆设立汉平县,唐代改为涪陵县);继之隋代,在今合川区出现“涪陵”(涪州、涪陵郡);唐代,升涪陵镇、改汉平县为涪陵县,设立涪州、涪陵郡。从此,“涪陵”定位于今涪陵区,成为涪陵区的专属拥有权。同样,今涪陵区、武隆区、南川区、巴南区均曾出现过“枳”之机构设置;今綦江区、南川区均曾出现过“南川县”的设置;今合川区、渝中区、垫江县均曾出现过“垫江”之机构设置,今湖南永顺、重庆酉阳均曾出现“酉阳县”之设置,而黔江县则有“酉阳山”。出现这种异地同名、同地异名的现象,不能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术语“侨置”加以说明,因为“侨置”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原因和限定的条件,且不能解释魏晋以后仍然存在的异地同名和同地异名情况,因之,笔者以为这是历代统治者继承地名文化遗产而出现的“地名位移”。本书首次以“涪陵”为重点概念,对“古今”涪陵、“大小”涪陵、“地名”涪陵、“泛”涪陵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探讨了各历史时期“涪陵”的“同地异名”“异地同名”与“地名位移”问题。对了解“涪陵”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行政区划、隶属关系、辖域调整、得名含义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