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1)
第一节 《自杀论》的历史贡献(1)
第二节《自杀论》的当代价值(12)
第三节 《自杀论》与学位帽(14)
第四节 《自杀论》的阅读困难与阅读建议(15)
第一章 《自杀论》解读(21)
第一节 非社会因素(21)
第二节 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29)
第三节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46)
第二章 关于几个案例的讨论(54)
第一节 生本能、死本能与躁狂性自杀(54)
第二节 自我防御机制与自杀意念的正功能(56)
第三节 认知对行为的影响(59)
第三章 自杀的定义与分类系统(61)
第一节 迪尔凯姆的自杀定义(61)
第二节 自杀未遂与萌芽状态的自杀(64)
第三节 自杀终止与自杀暂停、自杀终止后死亡(67)
第四节 自杀姿态与误自杀(70)
第五节 自杀分类系统与自杀统计数据(71)
第六节 其他有关问题(74)
第四章 自杀的社会原因、社会类型与社会学理论模型(77)
第一节 自杀的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77)
第二节 自杀社会学理论模型(92)
第三节 几种误解(97)
第五章 家庭社会与自杀:《自杀论》的检验(107)
第一节 文献综述(108)
第二节 1981—1993年法国统计数据对《自杀论》的检验(113)
第三节 1992年美国统计数据对《自杀论》的检验(125)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145)
第六章 社会整合与社会规范的概念及其操作化(153)
第一节 操作化的概念与维度划分的依据(153)
第二节 社会整合的概念与指标体系(156)
第三节 社会规范的概念与指标体系(161)
第四节 自杀社会学经验研究工具包(166)
第七章 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统一(167)
第一节 解释社会学与方法论个人主义(167)
第二节 自杀率研究与个人自杀研究(170)
第八章 自杀的应对(172)
第一节 加强社会各层面重要群体的建设(172)
第二节 警惕可能存在的利他主义自杀倾向(176)
第三节 国家自杀预防策略(179)
附录 女研究生之死(181)
参考文献(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