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年轻建筑师亨利·茂飞来到中国为雅礼会设计一座大学校园,随后他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深深吸引了:如何在保护中国丰富建筑传统的同时引进**的西方技术设计新建筑。他在中国花了二十年寻找答案,最终选择了兼顾与妥协的方式,他将其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在这期间他成为了与中国渊源最深的外国建筑师:从清华园里的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到燕园的博雅塔和贝公楼;从南京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金陵女子大学,到上海的复旦公学、大来大厦和圣玛利亚女校:从长沙的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到福州的福州协和大学;从设计中山陵的吕彦直,到中国建筑师学会首任会长庄俊、“大上海计划”主持人董大酉、设计美琪大戏院的范文照;从清华周诒春校长、复旦公学***校长、燕京大学司徒雷登校长,到孙科、孔祥熙、王正廷、宋子文和蒋介石,茂飞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中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建筑理念。针对20世纪西方建筑师在非西方环境中的建筑实践的研究之前主要集中于英国、法国与荷兰的殖民地建筑上,而本书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做出了新的学术突破,对中、美近代建筑领域皆有重大贡献。无论读者关注的是城市规划、城市史,还是后殖民理论、亚洲比较研究、技术史、历史建筑保护,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都能够有所神益、揽获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