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基本观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问题的提出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一个文献统计分析
2.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5 结论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与财产权理论
3.2 财产权理论的现代发展:西方产权理论
3.3 分析框架
第4章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变迁与政策演进:历史维度
4.1 中国土地制度体系:一个基本框架
4.2 中国土地权利制度的演进:基于城乡土地产权的双重视角
4.3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进:“三块地”的视阈
4.4 结论
第5章 传统农地非农化利益分配机制:地方政府对剩余权利的获取
5.1 分割:传统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的结构性特征
5.2 垄断: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化进程中的典型化特征
5.3 传统农地非农化核心利益机制:地方政府掌握了对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实际剩余控制权”
5.4 空间漂移交易市场利益机制的核心特质:地方政府对剩余权利的获取
5.5 结论
第6章 地非农化制度变迁:剩余控制权转移与利益关系重构
6.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动力机制:制度变迁的视角
6.2 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的核心逻辑:“剩余控制权”的转移
6.3 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深层逻辑释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6.4 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的目标指向:收益分配体系的重构
6.5 结论
第7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风险:宏观·中观·微观
7.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风险:一个分析框架
7.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宏观风险
7.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观风险
7.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微观风险
7.5 结论
第8章 中国城乡土地利益格序重构:制度·体制·机制
8.1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重构
8.2 由割裂到整合:构建城乡一体建设用地市场体制
8.3 农地非农化土地利益协调机制:宏观·中观·微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