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概述 1
能源互联网发展与评估篇
1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互联网发展 8
1.1 碳中和概念起源 9
1.2 能源互联网与新型电力系统 10
1.3 能源互联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13
1.4 小结 16
2 国外能源互联网发展 17
2.1 发展方向 18
2.1.1 美国、德国、丹麦动态概述 18
2.1.2 英国——基于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的能源互联网 22
2.1.3 澳大利亚——面向“用户侧产消一体”能源互联网 24
2.1.4 韩国——氢能耦合的能源互联网 27
2.2 发展实践 29
2.2.1 技术创新应用 30
2.2.2 示范工程实践 36
2.2.3 企业业务实践 43
2.3 小结 48
3 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 49
3.1 政策支持 50
3.1.1 方向指导类政策 50
3.1.2 价格激励类政策 53
3.1.3 市场体制类政策 55
3.1.4 技术标准类政策 56
3.2 企业布局 59
3.2.1 传统能源企业 59
3.2.2 新兴能源企业 62
3.2.3 互联网企业及跨界生态企业 63
3.3 发展实践 65
3.3.1 顶层设计实践 65
3.3.2 示范工程实践 73
3.4 小结 87
4 能源互联网综合评估 89
4.1 指标体系 90
4.2 数据来源 91
4.3 评估结果分析 93
4.3.1 各维度评估结果 94
4.3.2 综合评估结果 99
4.4 小结 100
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与实践篇
5 理念认知 104
5.1 发展动力 105
5.1.1 基础驱动力 105
5.1.2 政策驱动力 107
5.1.3 技术驱动力 109
5.1.4 市场驱动力 110
5.2 概念内涵 112
5.2.1 城市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 112
5.2.2 城市能源互联网主要特征 114
5.3 功能形态 115
5.3.1 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功能 115
5.3.2 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形态 116
5.4 小结 118
6 建设路径 119
6.1 关键影响因素 120
6.1.1 城市的经济基础 120
6.1.2 城市的规模体量 121
6.1.3 城市的目标定位 122
6.1.4 城市的建设特点 123
6.2 发展路径分析 124
6.2.1 关键要素与主要路径 124
6.2.2 发展路径选择 131
6.2.3 典型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路径分析 132
6.3 小结 134
7 实践探索 135
7.1 国外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 136
7.1.1 日本柏叶新城 136
7.1.2 荷兰阿姆斯特丹 141
7.2 中国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 144
7.2.1 嘉兴城市能源互联网 144
7.2.2 苏州城市能源互联网 147
7.3 对比分析与建议 150
7.3.1 国内外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侧重点比较 150
7.3.2 对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的相关建议 152
7.4 小结 153
参考文献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