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中国道教经历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道教由早期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到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到南北朝的多道派、多组织的混合型道教,这三个阶段都由于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文人参与道教的创立、改造和完善,也由于宗教尤其是道教与文学结下的深厚缘份,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道教文学作品,在文体上出现了尤可比肩于世俗文学的诸多体式,同时,道教业内撰写的大量道教经典又富有极强的文学性,文学理念、文学思想之含蕴深刻,凡此种种,造就了中古道教文学思想的如下走势:汉末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等在上古泛神论思想、道家文章质朴论以及先秦文学象征观念影响下表现出对“文”的性质、诗的来源、文与气的关系、隐喻体系、反对浮华等初浅理解,“神”的色彩、天神地祉制约文学的观念相对显著。魏晋道教由于杰出的道教领袖葛洪的带领,被他改造成了神仙道教,他的神仙道教理论导出了他一系列的道教文学思想诸如“文德钧等”、“贵于助教”、“今胜于古”、“气”与作品风格、文学鉴赏等等,其意义在于将文学思想深深地抹上了道教神仙色彩,许多文学概念的提出,几乎可与以后的刘勰相提并论。南北朝道教进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