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末一将,关羽生前得到的评价总体而言并不显赫,却于千载之下傲视群雄,成为中华大地“护国佑民”的神明。明清两代遍布神州的关庙,不但让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帝王黯然失色,甚至赶超“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县县有孔庙,村村有关庙”,足见关公信仰深入基层、植入人心的群众基础。清代关庙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关公信仰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在这一“造神”过程中,传说、笔记、平话、戏曲、小说等文学诸样式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制度相生互动。作为“活”信仰的主体,关羽的形象从来没有被封闭、凝固在文字或口头,而是不断发展变化,至今已过一千八百年。关公信仰似乎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不解之谜。这个秘密必然关涉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中国社会分期、唐宋及明几次社会转型、江湖社会、神道设教、理学再评价、儒学与“政教合一”、中华各民族纷争融合与汉民族意识形成和发展,晚明商业社会形成,满族入关前信仰关公的缘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