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指导地震水准测量作业技术的规范性文件(类同于现在的标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止于90年代初,主要有《大地形变测量规范(一、水准测量)》《区域精密水准测量技术文件汇编》《跨断层测量规范》和《大地形变台站测量规范(短水准测量)》等四本规范性文件,对于监测地壳垂直形变手段的地震水准测量作业进行了系统规定,成为地震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依据。由于这些技术依据性文件都是1997年3月21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编制的,没有获得标准号,不能有效地受到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而DB/T 5-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虽然有标准号,但只是对使用数字水准仪作业的地震水准测量进行了一些补充式的技术规定。因此《地震水准测量规范》使用了《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的标准号DB/T 5,在内容上不仅继承和整合了以上规范的基础条款,而且吸纳了新的科研成果,成为新一代的地震水准测量作业技术标准。编制工作主要依托地震科研专项大地形变测量规范(水准测量)编制(项目编号:200908028)项目的支撑,项目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对于规范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修改和新增条款的主要科学依据。在广泛征求相关行业专家意见并通过形变专业委员会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改完善规范条款,逐步形成《地震水准测量规范》的工作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讨论稿、送审稿、报批稿至发布实施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