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写电影史”的兴起,很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考察。我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一种新的视角来对中国早期电影文本进行重新阐释,试图梳理中国早期电影在视觉上的延续和变化,以区别于目前那种叙事或空间政治学的电影研究。这种新的视角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电影空间的研究返回到“电影本体”上,从视觉的表现形式来阐释电影中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点来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特点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方法上,将主要以贡布里希的“图式与矫正”和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诗学”作为理论依据,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加细致,《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将法国艺术史学者达尼埃尔·达拉斯在对古典绘画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节研究法”移植到对部分中国早期电影的微观考察中,力求从细节上来分析中国早期电影空间的视觉特点,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因为早期电影在空间视觉呈现上除了每个时期可能存在明显的变化外,在同一时期内部,它们基本是相似的,即贡布里希所说的“图式”,因此主要的差别可能更多地来自细节,即贡布里希说的“矫正”。所以,细节上的差别,意义非常重要。它非常能够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在视觉上是如何延续和变化的。同时,《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将中国早期电影视觉风格的变化置于文化传播的更大背景中进行审视,因为在中国早期电影的草创期(20世纪初)以及后来的发展期(20年代)乃至是30年代的黄金期,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当然,更多的是电影艺术本身)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过不同层次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时很微妙,然而,更微妙的是中国电影对它们的反应,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的理论意义在于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早期电影的空间进行重现诠释,试图发现在面对外国电影文化的冲击和本土文化、政治环境、受众市场以及个人艺术理想的多重影响下,早期中国电影人是如何在电影中组织、安排、表现空间的,使得中国早期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风格。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源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两方面:通过我的研究方法,希望能为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更多的人重视电影的视觉形式研究;通过我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能给目前受好莱坞电影风格影响过重的中国电影一点启迪:意识到电影视觉风格民族性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