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音乐与伴奏》是一本知识性很丰富的越剧音乐教科书,它既概括地叙述了越剧音乐发展的历史,又展示了各发展阶段从事越剧的艺术家们在音乐创作上的成果。对意欲从事越剧音乐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能从中获得较全面的越剧音乐知识的好教材。《越剧音乐与伴奏》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从事越剧音乐创作的作曲家,越剧主胡演奏家,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书中的每一个章节,着重的是传授知识。在阅读《越剧音乐与伴奏》的时候,却从另一角度引发自己联想,使我深受感动。我在想,如此优美、激情、令人陶醉、感人肺腑的越剧音乐是怎么形成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末,短短几十年时间,越剧音乐日新月异,唱腔流派纷呈,音乐的作者是谁?他们受过音乐专业培训吗?他们有条件进音乐学校吗?没有,什么都没有,他们当初是一群从浙江农村来的业余演员和演奏员,后来都成长为有自己特色唱腔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琴师,正是他们创造了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音乐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仅是演员和琴师,还是一批出色的“业余”作曲家,因为在越剧音乐发展中,他们担负了本该由作曲家担负的重任。早年,我曾听范瑞娟老师亲口叙述她当年如何苦思苦想、借鉴京剧唱腔创造越剧“弦下调”的艰难历程。我也聆听过尹桂芳老师单独为我讲述“妹妹呀”这一令听众痴迷的尹派吟腔的诞生过程,那是由于她不满意自己在舞台表演中表达爱意的道白,之后在不断体会角色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一次次尝试改进,终于在感情爆发时,即兴地唱出了深情的起腔。戚雅仙老师曾质朴地谈她唱腔特点的形成:在旧上海唱戏,每天日夜两场,有时上午还要进电台演唱,嗓子非常疲劳,编唱腔时不得不多用些低音。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居然也创作出了受广大观众热爱的“戚派”唱腔。每当我想起越剧先辈们的事迹和贡献,心里充满对她们的崇敬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