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定 价:¥95.00

作 者: 束锡红 等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8175433 出版时间: 2022-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字数:  

内容简介

  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撞击区,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迁入迁出频繁、文化发展兼收农牧文化。对西北区域环境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将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本书详细分析了西北区域环境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影响,试图在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文化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理论尝试。以西北地区为田野采用历史文献梳理和实证调查方法研究分析西北地区区域环境的历史变迁,沿袭自然环境—经济活动—文化变迁的主线,认为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掠夺式开发导致西北区域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通过科学论证提出了西北区域环境绿色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作者简介

  束锡红,博士,女,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教授、北方民族大学国家民委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生态经济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项目6项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分别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图书目录

绪论: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新思考001
 
编历史时期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章历史时期西北区域环境特征016
 
节西北区域地理环境016
 
一、 宁夏地理环境016
 
二、 陕西地理环境018
 
三、 甘肃地理环境020
 
四、 青海地理环境021
 
五、 新疆地理环境023
 
第二节西北行政区划025
 
一、 明清以前西北行政区划025
 
二、 明清时期西北行政区划028
 
第三节西北区域环境要素特征034
 
一、 天然适合农牧经济活动环境特征034
 
二、 人为次生适合农业活动的环境特征039
 
三、 东西方农业文明的辉映042
 
四、 宁夏引黄灌溉:文明与环境的交汇044
 
第二章史前宁夏区域经济文化类型演变046
 
节新石器时代宁夏经济文化类型特征及生态基础046
 
一、 北部平原生态环境及经济文化特征046
 
二、 南部山区生态环境及经济文化特征047
 
第二节两种经济文化类型空间分布特征049
 
第三节两种经济文化类型区域演变机制050
 
一、 两种经济文化类型对先祖文化适应性改造050
 
二、 两种经济文化类型互补作用051
 
三、 中间环境过渡带的作用052
 
第三章明代西北移民戍边与边地武备文化054
 
节明以前边地武备文化产生和发展054
 
一、 边地武备文化产生原因054
 
二、 强汉盛唐之际边地武备文化发展060
 
第二节明代边地武备文化定形与略变063
 
一、 频繁的蒙古部落袭扰063
 
二、 长城大规模修建064
 
三、 经济社会生活以戍边为核心065
 
第四章陕甘宁区域环境变迁与文明演进068
 
节区域环境变迁特征068
 
第二节区域环境变迁规律070
 
第三节农牧互补经济结构在陕甘宁出现与发展072
 
一、 农牧人口共同居住于本地区“属国”建立073
 
二、 迁入农业人口从事畜牧业——“牧师苑”建立074
 
三、 人工灌溉农业的兴起——“塞上江南”出现075
 
第四节陕甘宁区域边塞文化发展076
 
一、 边地趋同效应:农牧文化融合与边塞文化兴起077
 
二、 农牧互补经济结构与边塞文化稳定发展079
 
第二编明清时期西北区域自然灾害与人地关系
 
章明清时期西北自然灾害研究方法083
 
节成果概述与统计方法083
 
第二节重建府级自然灾害序列可行性086
 
第三节重建府级自然灾害事件序列方法091
 
一、 自然灾害事件记录样本处理091
 
二、 县级自然灾害事件记录比对分析094
 
第二章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098
 
节明清时期西北自然灾害总论098
 
一、 明清西北自然灾害统计概述098
 
二、 明清西北自然灾害的总体特征100
 
第二节明清西北自然灾害类型119
 
一、 干旱119
 
二、 洪涝121
 
三、 风雹123
 
四、 冷害126
 
五、 虫害128
 
第三章明清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130
 
节耕地资源与开发130
 
第二节农业种植结构与种植制度135
 
一、 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135
 
二、 美洲作物的引进136
 
三、 农业种植制度137
 
第三节农业荒歉情况概述141
 
一、 农业荒歉记录概述141
 
二、 农业荒歉的时间变化特征142
 
三、 农业荒歉的空间区域特征149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农业荒歉影响的实证分析153
 
一、 实证分析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154
 
二、 变量描述性统计155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156
 
第三编新时期西北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章概念与研究综述162
 
节概念阐释162
 
一、 人口162
 
二、 资源环境163
 
三、 协调发展164
 
四、 可持续发展165
 
第二节全面深化研究167
 
一、 理论研究168
 
二、 实证研究170
 
第二章西北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及特征171
 
节人口状况及特征171
 
一、 人口基本状况171
 
二、 人口现状特征183
 
第二节能源资源状况及特征189
 
一、 能源资源基本状况189
 
二、 能源资源特征199
 
第三节环境状况、治理成效及挑战200
 
一、 环境状况200
 
二、 环境治理成效217
 
三、 环境发展挑战219
 
第三章西北区域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评价224
 
节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24
 
一、 评价指标及其含义224
 
二、 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225
 
第二节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果235
 
一、 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征235
 
二、 人口协调发展特征236
 
三、 资源协调发展特征237
 
四、 环境协调发展特征237
 
第三节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建议237
 
一、 促进人口数量和治理协调发展238
 
二、 加快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39
 
三、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区域环境持续改善241
 
第四编生态文明建设宁夏实践
 
章宁夏生态补偿实践与经验251
 
节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意义252
 
第二节宁夏生态补偿实施背景252
 
第三节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254
 
第四节宁夏生态补偿实践探索255
 
一、 退耕还林工程255
 
二、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56
 
三、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256
 
四、 宁夏森林生态补偿法规及政策257
 
第二章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与政策评析258
 
节国家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及政策258
 
一、 森林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58
 
二、 草原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61
 
三、 湿地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63
 
四、 荒漠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64
 
五、 综合性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65
 
第二节宁夏生态补偿法规及政策266
 
一、 森林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66
 
二、 草原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68
 
三、 荒漠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70
 
四、 湿地生态补偿法规政策270
 
五、 综合性法规政策270
 
第三节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与政策评析271
 
一、 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与政策存在问题271
 
二、 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实施对策建议273
 
第三章宁夏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75
 
节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概况277
 
一、 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历程277
 
二、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情况279
 
三、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280
 
第二节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分析285
 
第三节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286
 
一、 退耕补助标准低不利于扶贫减贫286
 
二、 新型经营主体与退耕农户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287
 
三、 多种因素导致少数县区不愿承担退耕任务288
 
四、 退耕后农户复垦风险加大289
 
五、 退耕农户重退轻管的问题普遍存在289
 
六、 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较难兼顾290
 
第四节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策290
 
一、 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地块类型及区域范围291
 
二、 合理提高退耕补助标准,强化减贫成效291
 
三、 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92
 
四、 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推动退耕产业化经营292
 
五、 积极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农户稳定增收292
 
六、 争取将退耕林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93
 
七、 纳入补偿基金或延长补助年限,减少复垦风险293
 
 
第四章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旅游新实践294
 
节研究综述294
 
第二节生态旅游现状295
 
一、 红色革命旅游区295
 
二、 内陆边塞水利风景区296
 
三、 生态小城镇296
 
第三节生态旅游区面临挑战297
 
一、 设施滞后,难以进行配套升级297
 
二、 景区分散,难以产生规模效应298
 
三、 同质化严重,难以体现民族生态298
 
四、 保护乏力,难以得到有效利用298
 
五、 注重眼前,难以实现持续发展299
 
第四节生态旅游新理念299
 
一、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299
 
二、 践行全域旅游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300
 
三、 践行“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理念300
 
第五节乡村生态旅游新思路300
 
一、 优化旅游业生长环境:生态治理301
 
二、 引导散布红色资源:集聚发展301
 
三、 开发水利景区策略:因势利导302
 
四、 突出小镇主流生态:红色文化302
 
五、 支持贫困户参与实践:生态产业303
 
六、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品质升级304
第五编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章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立区战略的耦合306
 
节文献综述306
 
一、 产业转型升级研究306
 
二、 可持续发展研究308
 
三、 文献评述309
 
第二节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立区战略的耦合310
 
一、 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立区战略的内在联系311
 
二、 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是生态立区战略重要组成311
 
三、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得益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311
 
第三节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立区战略实施312
 
一、 生态环境得到改良312
 
二、 生态经济发展得到提高312
 
三、 生态文化氛围得以孕育形成313
 
第四节生态立区战略确保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313
 
一、 生态立区战略为转型升级提供环境保障313
 
二、 生态立区战略为转型升级确立制度保证313
 
三、 生态立区战略为转型升级营造文化氛围314
 
 
第二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比分类实证研究315
 
节基于SWOT的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分析315
 
一、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分析316
 
二、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劣势分析317
 
三、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机遇分析318
 
四、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威胁分析319
 
第二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320
 
一、 特色生态产业初见成效321
 
二、 加工转化能力持续提升322
 
三、 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323
 
四、 科技装备支撑能力增强323
 
五、 市场流通体系逐渐完善324
 
六、 产业扶持机制日益优化324
 
第三节优势特色产业对比分类实证研究325
 
一、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25
 
二、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326
 
三、 产业分类研究330
 
 
第三章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339
 
节支柱产业转型升级339
 
一、 瓜菜产业建立升级新模式339
 
二、 粮食产业探索转型新机制339
 
三、 草畜产业改变产业发展策略339
 
第二节主导产业转型升级340
 
一、 枸杞产业建立品牌优势340
 
二、 马铃薯产业提高市场经济效益341
 
第三节优势产业转型升级341
 
一、 适水产业实施技术体系改造341
 
二、 葡萄产业抢占市场份额341
 
三、 中药材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342
 
四、 农作物制种产业提高企业带动能力342
 
第四节特色产业转型升级343
 
一、 红枣产业打造高精尖品牌343
 
二、 苹果加工产业发展进步343
 
 
第四章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及对策344
 
节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344
 
一、 市场化程度不高344
 
二、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345
 
三、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345
 
四、 农产品品牌培育不足345
 
五、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346
 
六、 投融资渠道单一346
 
七、 保护型立法欠缺346
 
第二节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347
 
一、 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347
 
二、 实现产业规模化经营348
 
三、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49
 
四、 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350
 
五、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350
 
六、 推进实施品牌战略350
 
七、 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351
 
八、 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351
 
九、 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352
 
十、 给予优势特色产业地方立法保护352
 
 
结语354
 
后记35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