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地处山东省东部的潍河下游、渤海莱州湾南岸,辛置墓地位于昌邑市区都昌街道办事处辛置村西侧。2010-201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昌邑市博物馆对辛置墓地进行了5次田野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周代、汉代、明清时期的墓葬964座,其中周代墓葬26座,汉代墓葬791座,明代墓葬30座,清代墓葬117座。这些墓葬共出土陶(瓷)器、玉石器、铜器、铁器、骨器等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周代墓葬26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均有生土二层台,个别设头龛及器物箱,木棺仅有灰痕,墓主多仰身直肢或侧身直肢,头向东或北。随葬品一般1-6件,随葬陶器有陶鬲、豆、罐、鼎、簋、纺轮等,铜器有铜鼎、敦、舟、戈等,石器仅见纺轮,骨器多为骨笄。汉代墓葬791座,分为土坑墓、砖椁墓、瓦椁墓、瓮棺墓、瓦棺墓、砖室墓。土坑墓240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主多仰身直肢,有生土二层台和壁龛,个别有砖砌器物箱和器物台。砖椁墓472座,一般为单椁单棺,多设壁龛、器物箱、器物台和边箱。瓦椁墓11座,内填大量碎陶瓦片。瓮棺墓10座,为特殊葬式,无随葬品,多为两件陶瓮相扣成棺,内有人骨平躺棺内。瓦棺墓1座,大板瓦垒砌制作成瓦棺,属于迁葬。砖室墓57座,分甲字形、中字形、长方形、刀字形,其中甲字形墓非常多,一般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汉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铜器、铁器、石器和漆器等。随葬陶器多泥质陶,以灰和褐陶为主,有少量彩绘陶,器类有陶罐、壶、钫、钵、扁壶、耳杯、俑等和少量釉陶器。铜器有铜镜、铜钱、刷柄、带钩、车马饰件、弩机、印章等。铁器为铁剑、环首刀、镜架、夯具、锸、镢、削等。石器有石黛板、石研磨器、剑格、剑首、剑璏、耳塞、口琀等。骨器仅有骨耳珰、鼻塞、笄。漆器无法复原,皮具则均腐朽。明代墓葬30座,分土坑墓、砖椁墓、砖室墓和浇浆墓,墓中多有木棺。随葬品有瓷器、陶器和铜器,瓷器多为瓷碗和瓷罐,陶器多为陶瓦,铜器以铜钱为主。清代墓葬117座,分土坑墓、砖椁墓和浇浆墓,墓中多有倒梯形或长方形木棺。随葬品多为铜钱和铜扣,另有瓷器和陶器,瓷器为瓷碗和瓷罐及少量壶和灯盏,陶器多为板瓦,另有铜簪、戒指、头饰等。总之,这批近千座墓葬的时代跨度较大,特别是汉墓数量多,形制多样,出土文物丰富,对于研究本地区汉墓的墓葬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无疑提供了一份非常好而又珍贵的资料,并为研究山东地区汉墓、汉代社会都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另外,几十年以来,明清墓葬时有发现,且多数时候比较零散,特别是普通的明清墓葬,由于随葬品较少,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一般均作为普通资料收集一下,从此便无人问津了。这样也造成了一个现象,即很少人去研究明清墓葬,以致这一个时期的墓葬研究相对薄弱。辛置墓地的147座明清墓葬的集中发掘与出版,对于改变上述现象应该会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