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骨骼生物力学性能的对称性和标本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除舌骨、听小骨、尾骨和足部14节趾骨外,每具尸体标本中轴骨和右侧附肢骨均被收集用于本研究的维氏显微硬度测定。本书分为19章、87节,共绘制710幅图,将全身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根据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总结。依次为肱骨、尺桡骨、股骨、胫腓骨、脊柱、骨盆环及髋臼、手部、足部、髌骨、锁骨、肩胛骨、胸骨和肋骨、颅骨共计13章。并在本书的后几章节中针对临床医师关心的几方面,如骨硬度与骨强度、骨质量的关系,骨硬度与骨质疏松、内固定、3D打印、法医学均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共制备1071片骨骼试样标本,选取了3897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测量区域为2511个,松质骨测量区域为1386个。共计测量压痕数量为19995个,其中皮质骨压痕数量为12630个,松质骨压痕数量为7365个。全身硬度值的变化范围是4.7~73.0 HV。颅骨的枕骨硬度值高,硬度范围是31.2~69.5 HV,平均硬度为47.29±7.31 HV;骨盆环的骶骨硬度值低,硬度范围是21.3~37.9 HV,平均硬度为24.44±2.66 HV。为进一步明确同一骨骼上不同部位骨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将每根长骨人为划分为近端、骨干、远端三节段;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依据其生理位置不同,选取合适部位获取骨骼试样标本,进而发现全身硬度值高的节段为胫骨体部,硬度范围为36.50~65.40 HV,平均硬度为51.20±5.37 HV;硬度值低的节段为骶骨II区,硬度范围为15.00~29.60 HV,平均硬度为21.57±2.93 HV。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成人自身骨骼硬度变化的普遍规律,即骺区是同一骨骼的硬度薄弱区,个体化结论为胫骨中下1/3是全身骨骼硬区域。 这本书图文并茂,便于查找每个部位的数据,是广大相关科室医师及学生的一本必备之书。对于指导骨科、脑外科、口腔科、胸外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手术,特别是内固定技术,还有法医学鉴定等均有重要意义。这本书为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提供了临床手术影像以及为法医鉴定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