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暨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的山地民族体育人类学团队侗族武术课题组于2017-2020年间多次深入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觅洞村进行田野调查而形成的体育民族志研究成果。作者借鉴著名社会思想家德勒兹等人的块茎(rhizome)理论,结合文化丛、承认政治、互动仪式链等分析视角,围绕觅洞黑虎拳的历史和当代发展问题,对该拳种生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关系格局进行了田野民族志的研究。将黑虎拳视为当地侗族文化块茎,本书循序渐进地描述了这一传统武术如何与物质文化、安全防卫、生计模式、村寨景观、地方知感、民间信俗、审美观念、伦理道德、族群认同、社会组织、节庆传统、礼俗制度等相互嵌合,生成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体系。在这项田野个案研究的语境中,传统武术作为文化块茎,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多质性,存在着游牧式关联的多条“逃逸”线,可以和当地的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文化中的任何一个“点”发生联结或组合(assemblage),也会在某些情况下发生断裂和重组。本书是国内学术界首次将块茎理论应用于体育文化研究的创新尝试,将传统武术视为块茎,置于一个民族或社区的整体文化关系格局中来考察其与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游牧式”的关联组合,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传统武术的文化性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特质,而且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范式创新和主题拓展也有所裨益。 与北侗地区甘溪村武术传承的旅游发展外推型模式迥然不同,侗族南部方言区的觅洞等地的“黑虎拳”呈现的是一种植根于村寨民俗的内生型传承模式。借鉴法国社会思想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加塔利(Félix Guattari)等人关于文化“块茎”(rhizome)和“集合”(assemblage)的理论,并结合“文化丛结”(cultural complex)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和方法,本书在开展长时段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贵州黎平觅洞寨的传统武术进行了主位客位交叉的多方位分析。作者力图摆脱以往很多研究中惯于就武术谈武术的范式囿限,将传统武术视为一个具有强大的关联延展力的文化“块茎”,并把它放置到侗族社会文化体系的脉络中去重新加以观照,揭示其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层面各种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多向度关联和集合关系。与此同时,本书也首次全面而比较深入地对“黑虎拳”的技术本体进行了解析,有助于提升人们关于侗族武术内涵、特征和价值的认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