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先秦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富有原创性、思想性的思想家和典籍,对于礼乐文化均有独到的见解。从《国语》所涉及的事件以及记录的劝谏者或议论者、预判者的政治倾向,可以看出,处于风雨飘摇、礼崩乐坏时代的《国语》作者,对于曾经辉煌且等级和社会井然有序的礼乐文明的无限怀念,以及试图捍卫和修复礼乐制度的努力。老子和孔子一样,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重构礼乐价值以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老子则不如此看。在老子看来,治乱本身是相对的,治乱循环大抵不可避免。同时,札本身有太强的人为色彩,是丧失素朴走向繁华的开端,难免于导向人心浇薄,天下大乱。当然,老子并不绝然反对礼乐,如大音希声所体现的,好的礼乐总是留有余地的、自然生发的、无所作为的。老子所开辟的道家,构成了儒家之外中国传统的又一主流。或以为儒道互补,或以为儒道同源,大抵而言,两者兼而有之。庄子的深刻表现在对于世俗价值的全面重估,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当然,这种重估在某种意义上是老子思想的深入发展,对于礼乐的价值判断也并不完全一致,以音乐而论,庄子则为传统的音乐美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列子》一书,各篇文体形式与《庄子》相类,各篇之中,寓言同样占很大篇幅。总体而言,思想具有道家特色,提倡以虚为贵,崇尚无为自然之道。就礼乐而论,视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无补于天下的治与乱,相对于此,提倡一种非功利主义的生活态度。《管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法治思想、教化思想、军事思想、乐教思想,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王道政治理想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墨子虽然从儒家中学习到很多,如《墨子》书中曾多次引用古代史书和《诗》《书》等儒家经典,在《亲士》《修身》《所染》等早期著述中均能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后来墨子看到儒家学说“其礼烦扰”“厚葬靡财而贫民”等弊端,认为对国家民生有害,所以就背离了儒家,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因此,墨子主张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总方针,通过“十论”来加以落实。“十论”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孔子家语》中的很多内容关涉重大的历史文化事件,比如有关孔子的身世、家世、求学、为政、施教等内容以及孔子周游列国、问礼老子、与国君对答以及有关礼乐制度、历史自然等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