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重跨文化构想——重估学衡派研究
节 从“守旧”到“保守主义”——学衡派的历史评价
第二节 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学理上的学衡派研究
一 重估大陆学衡派研究
二 重估港台学衡派研究
三 重估海外学衡派研究
四 学衡派研究局限与跨文化研究构想
第三节 学衡派与中国语境下的“人文主义”
第四节 “国际人文主义”构想的提出——白璧德与学衡派的双重跨文化实践
章 白璧德的“国际人文主义”思想
节 “国际人文主义”生成的文化空间
一 “国际人文主义”的摇篮
二 “国际人文主义”的文化积累
三 “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前奏
四 “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发生
第二节 “国际人文主义”的思想线索
一 人文主义的概念
二 实证主义的方法
三 二元论
四 经验的三个层面
第三节 “国际人文主义”生成的思想背景
一 前学衡派时期的白璧德:反思近代文明
二 学衡派时期的白璧德:反思西方文明
第四节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
一 白璧德的思想转向——从宗教到人文主义
二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之一——内在超越的人文主义信仰
三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之二——宗教人文主义
第五节 “国际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核
一 贵族式的人文主义教育
二 精英式的德治理念
三 “国际人文主义”教育的展开
第二章 学衡派“国际人文主义”实践史溯源
节 梅光迪
一 留美初期的文化心态
二 留美初期的文化思考
第二节 吴宓
一 早年经历——浸染于“关学”
二 清华学堂的学习经历
三 接受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契机
第三节 胡先骕
一 留美前的“君国相合”思想
二 留美时之思想探究
三 留美归国后之政治思想
第三章 汉译中的人文儒学
节 吴宓之译文示例
一 译文选择的双重动因
二 译文的现代姿态
三 译文中的“新儒学”
第二节 胡先骕之译文示例
一 译文选择的双重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