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题所谓的“社会启蒙”,主要指的是在百余年以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社会制度到文化意识等层面对现代性的追求与建构。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相较个体启蒙而言,社会启蒙侧重于社会关系的层面。即更加重视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的深入考察。相较感性启蒙而言,社会启蒙问题更加侧重于理性启蒙层面的探究。而介于八十年代与新世纪之交的九十年代文学,一直以来被贴上了“消费文学”以及“多元文学”的标签。尽管这种概括反映了九十年代文学主潮,由八十年代的“共名”转向“无名”的某种特点。尤其是在九十年代转型的文化语境之下,启蒙及其相关命题似乎遭遇了“新儒学”、“新左派”、“后现代”以及“后殖民”等反启蒙的解构与挑战。然而,这种将西方理论强行移植并且忽略启蒙本土语境的做法,也使得反启蒙的观点和论调本身并经不起严格的论证与推敲。而当我们再次重返九十年代的文学现场,尽管有部分作家及其作品受到了消费文化的腐蚀或商业文化的袭扰。但仍然有一批作家自始至终都未曾放弃过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不仅如此,他们通过文学实践并从多个维度推动了社会启蒙文学的继续发展。立足于九十年代的小说文本,去系统地探讨社会启蒙与文学思潮的互动过程、运行逻辑及其演变规律。可以说是一个有着较大的学术空间,并且兼具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的新论题。通过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和梳理,拟研究论文的主体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该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重难点进行充分的论证与思考,以便为论题研究的开展奠定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