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魏大海[1]
从稚嫩苗木到绿树成荫
——日本文学翻译的40年 谭晶华[1]
翻译词“文学”考
——艾约瑟《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与近代中国、日本 李 征[10]
“日本人热爱自然”说的诞生
——藤冈作太郎《国文学史讲话》再考 铃木贞美[21]
作用于《上海》的神话性表象
——横光利一《上海》之解读 李哲权[41]
俳句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小诗?截句?汉俳、以及华文二行俳句的实验 吴卫峰[52]
芥川龙之介文学空间研究 邱雅芬[69]
论芥川龙之介《奉教人之死》
——关注基督教之意义 细川正义[78]
融解虚实的“作祟”
——川端康成《处女作作祟》的恐怖与趣味 原 善[92]
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为例 李 强[106]
遗失的记忆?空间:安部公房的“满洲”体验 波潟刚[116]
“黄昏”的文学史 平冈敏夫[126]
伪满时期日籍文人的“国都”叙事 刘春英[139]
日本古典诗歌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从“鹿鸣”谈起 刘小俊[155]
井伏鳟二与新加坡 和田桂子[167]
译介的时代镜像与文化政治
——试论竹内好对茅盾评介的战后“转向” 裴 亮[177]
中国文化的历史记忆
——近景上海、远景苏杭 和田博文[195]
日本文学经典《罗生门》的生成和传播 孙立春[207]
伪满时期哈尔滨的都市表象
——以竹内正一小说《吉尔曼公寓素描》和《马家沟》为中心
吴佩军[218]
井上靖西域小说的源头《漆胡樽》 刘东波[232]
论芥川龙之介《湖南的扇子》
——芥川的中国旅行与《湖南的扇子》 周芷冰[247]
芥川龙之介的“魔都”表象
——以童话《火神阿耆尼》为中心 周 倩[260]
缅怀李芒先生 文洁若[271]
高慧勤先生的幸福 文洁若[273]
三先辈、九大会和一些交流合作
——兼述我和日本文学研究会的缘分 吴念圣[275]
怀念前辈大家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40年感言 谭晶华[298]
忆林林先生 郑民钦[301]
关于恩师黄瀛的回忆 杨 伟[304]
清贫年代的革命激情 刘春英[307]
怀念高慧勤老师 谢志宇[310]
从吕老的专著到我的“社科项目” 于长敏[312]
洛阳年会逸事 祝振媛[315]
记我的日本文学启蒙老师刘振瀛先生 李 强[318]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北京大学日语系潘金生教授访谈 翁家慧[321]
刘德有先生 陈喜儒[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