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任何文字无论如何书写,都无法称其为真正的书法,更无法成就书法艺术之美。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书法的历史很悠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古的汉字,也是中国古的书法“作品”。金文书法带有美化装饰的倾向,体现了整肃端庄的标准美。后来的秦朝的小篆刻石、汉朝的隶书碑刻、唐朝的楷书碑刻,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接续了殷商金文书法的这一传统。甲骨文书法是当时日常的书写样式,显示出当时手写体的生动活泼。后来的楚简、汉简、名家尺牍,都是日常文字书写活动留下的遗迹,饶有*变化的书写笔趣。我们还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书法*动人的作品,如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以及他的行草书尺牍,唐朝颜真卿行书《祭侄稿》、宋朝苏轼《黄州寒食诗》,都出自日常的书写活动。这类随手而成的书作,仿佛大自然的造化,具有天然本真的美感。书法之美,美在其形,美在其意,犹如项庄舞剑。不仅让人领略其外貌之美,更令人领悟一种心灵意境之美。例如天下行书《兰亭序》,是以情作书的光辉典范,洋溢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让人赏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这是神韵之美!它又像舞蹈,打破平衡时维持了平衡。“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将惊鸿一瞥的瞬间凝化在纸上成为永恒的呈现,这是平衡的形美。因书法之美,令世人青睐。书法艺术,当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组成部分,深受国人与世人的喜爱与崇尚。书法艺术的光辉已普照天地,融入了社会与人们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处处生辉。如城市的主要建筑、商店、酒楼、学校、机关、机场、码头、车站、公园、风景名胜等名称及广告,绝大多数都使用书法汉字。在茶馆、酒楼,也挂贴几幅书法作品,让人在品茶或饮酒中体感一种风雅的韵美。一些单位、企业的会议室、会客厅,也镶挂几幅书法作品,彰显着书法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浓重的企业文化。连有些家室客厅、书房,也张贴名家书法条幅,让人感受主人的书卷气息。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书体。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及金文,此处的篆书特别只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于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采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宏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巨;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锺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于世。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书迹;草书的名目相当多,如草篆、草隶、狂草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于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抽象艺术特质的。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序,独树一格。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字宝库中独树一帜,成为一朵鲜艳的奇葩。即便当今的日本及西方世界,也有书法协会,书法爱好者,但均以中华汉字为蓝本,而尽情地挥洒自如,雅俗共赏。书法不只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鉴赏是对书法艺术审美认知的过程,更是对书法文化的吸纳和认同的过程。欣赏与练习书法,还是一种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此套《中国书法全鉴》图文并茂,语言表述浅显流畅,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全书共六卷,分别是篆书鉴赏、隶书鉴赏、楷书鉴赏、行书鉴赏、草书鉴赏、魏碑鉴赏。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书体的写法以及欣赏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是一部简明的书法文化入门读物。就让我们寄情于点画之间,研究它、学习它,去寻找属于自己时代的书法风貌,也寻找书法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