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纷繁多变,人类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在眼花缭乱的万象中,人们可以追求的东西目不暇接。但是那个*古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所以许多人都放弃了。在今天仍然能够坚持追问下去,并且付出努力的人,实属难能可贵。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曾经留学德国和美国,攻习自动化与金融业,正当事业蓬勃发展之时,竟能放下眼前的利益,转而专注于破解这个人生难题,并且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中持守经年,不为所动,终于著成此书。其志可嘉,其事可赞,其成可叹!追求事业是在追求利益,而认识自己则是在拷问生命。一边是热闹的,一边是孤寂的。人皆从流,难得自持,如果没有一点精神,这样的事是做不成的。 在科学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认识自己,科学似乎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多少帮助,它仍然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一般都认为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西方的哲学家们在这方面作了长期的探索,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人们自然会将眼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中国本没有西方式的哲学概念,中国对存在的认知是道,而道是难以言说的,是超越了思维和意识的。因此可以这样说:用西方哲学的认知方式,要想真正认识自己,是难以达成目标的,这已经为许多人的探索所证明了;而依从中国道的方式,这个目标也难以达成,因为道是重在体验的,古来的道者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清晰地表达过他们所明白的东西,所以即使他们真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不能算是解决了,因为个体的经验未能化成人们可以理解的知识。从现代人们的意识来说,解决问题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这个问题真的探索明白了,自己真的了解了;二是这个问题的机理、破解的道理被讲解清楚了;三是所讲解的道理人们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验证的。认识自己,要满足这三个条件,仅仅采用西方哲学的方式,或者中国道的方式,都是不够的。必须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以理性的方式深入自身的体验,同时以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体验。我认为,作者的这本书是符合这三点要求的,为人们今后在这方面做更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有自己的考虑。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向读者介绍的:一是其深刻性;二是其完整性;三是其独特性。其深刻性表现在,本书对自我存在与认知的体会和思考,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我们的生命深奥难知,我们的认知奇妙难解,所以对存在与认知这样的题目,许多人是不敢轻言的。敢于触碰这个题目,本身就是深度的表现。而如何深入,这才是*难的,人们往往会茫然无绪,找不到下手处。从周晟锐的论述来看,他确实深入进来了。他深入地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的存在,观照自己的认知,观照自己的思考与观念,观照自己的心理与情绪,并且从中发现了有规律的东西。这种深入,在认知上是一种推进,把人们带入到了一个认识自己的新境界。其完整性表现在,本书的所有论述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言之成理,没有断裂与游离,于是构成了一个整体。整体性的获得,在认知上是*为困难的。存在是不能分裂的,因此认知的完整性就意味着与存在的相通相合,这也是认知成就的一种体现。纵观许多哲学大家,所以功亏一篑,就在于其认知的完整性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其独特性表现在,本书选择了隐性存在与显性存在这个独特的视角,以此为切入点,然后由存在进入认知,再由认知进入存在,从而将二者关联起来,构成了一个整体。另一个独特性表现在,作者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用人们日常生活的案例,来说明存在与认知的道理。这是用*浅显的方式来讲述*深奥的东西,这种讲述方式是独具匠心的,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面向大众,让人们都可以明白和体会,都可以解决自我认知的问题。这也表明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所在。 *后我还要说,虽然这是一本哲学著作,但是作者文笔清新,语言流畅,思想独特,意趣丰富,书中跳跃着智慧的火花。所以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新作。有关这本书的一切,我就不再赘言了。这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我希望作者还会有更多的新作问世。我们的文化需要继承和创新,人类需要新的思想和知识。我知道作者有志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