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 (1)
一 选题依据 ······················ (1)
二 研究区域时空范围的确定 ··············· (4)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6)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9)
章 天山北麓的生态环境与 18世纪中期以前的人地关系 ············ (13)
节 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 (13)
一 地文系统 ······················ (15)
二 气候特点 ······················ (17)
三 水资源特点 ····················· (18)
第二节 17世纪至 18世纪前期天山北麓的人地关系······ (21)
一 清准战争史略 ···················· (21)
二 17世纪末至 18世纪前期天山北麓的人地关系特征···· (23)
第二章 建州立县、移民垦荒: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土地开发 ····· (32)
节 区域开发政策与区域行政管理 ··········· (32)
一 天山北麓的区域开发与管理政策的形成 ········ (32)
二 天山北麓州县制的建置及其行政区划 ········· (41)
三 天山北麓州县制设立的意义及其区划特点 ······· (48)
第二节 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人口规模 ········· (49)
一 清朝中期天山北麓人口规模研究综述 ········· (50)
二 天山北麓地区户口统计制度·············· (51)
三 天山北麓各类人口的迁入过程············· (57)
四 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人口规模及其演变 ······ (79)
第三节 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土地开发 ········· (95)
一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基本思想············· (95)
二 土地开发的方式 ·················· (100)
三 1757—1864年天山北麓地区载籍耕地面积的增长过程·· (116)
第三章 兵燹与复垦:1864—1911年天山北麓的土地开发···· (125)
节 天山北麓政治局势的特点及行政区划 ········ (125)
一 19世纪中叶西北边疆危机与天山北麓土地开发过程的中断 ············ (125)
二 新疆设立行省及清末政治局势对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影响 ·············· (127)
三 天山北麓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 (129)
第二节 1864—1911年天山北麓的人口规模 ········· (129)
一 人口的再聚集及其人口构成 ········
三 民国时期天山北麓的载籍耕地面积 ·········· (187)
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区域差异 ······ (191)
节 行政区划变化的特点 ··············· (191)
一 政区变化的时间特点 ················ (191)
二 政区变化的空间特点 ················ (192)
第二节 天山北麓地区人口增长过程及其机制 ········ (193)
一 人口增长过程及其特点 ··············· (193)
二 人口增长机制 ··················· (197)
三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人口的空间差异 ····· (200)
第三节 天山北麓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 (208)
一 载籍耕地数字的分析与处理方法 ··········· (208)
二 耕地资源数量的总体变化趋势 ············ (212)
三 天山北麓地区耕地的空间差异 ············ (213)
四 天山北麓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 (216)
第四节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 (218)
一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区域差异 ············ (218)
二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 (220)
第六章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的环境变迁 ·········· (224)
节 18世纪以来玛纳斯河湖及其入湖水系的变迁····· (224)
一 三屯河与呼图壁河的变迁 ·············· (225)
二 清代以来玛纳斯湖的迁移变化 ············ (241)
三 18世纪以来玛纳斯河湖水系变迁原因分析 ······· (256)
第二节 天山北麓其他河湖水系的变化 ··········· (260)
一 巴里坤入湖水系的变化 ··············· (260)
二 头屯河与三屯河下游河道的变化 ··········· (261)
三 呼图壁河中下游河道与渠道的变迁 ·········· (271)
四 天山北麓其他湖泊、沼泽的变化 ··········· (275)
五 天山北麓河网的变化 ················ (279)
六 18世纪以来天山北麓河湖水系变迁的规律及其原因··· (285)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 ······· (289)
一 18世纪中叶游牧文化景观向农业文化景观的转变···· (290)
二 区域聚落景观的特征及其变迁 ············ (291)
三 农业绿洲景观的特征及其变迁 ············ (300)
结 论 ·························· (304)
主要参考文献 ······················· (310)
后 记 ··························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