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
一、社会组织与农村社会组织(2)
二、农村社会组织研究的现状(5)
三、本研究的理论方法(14)
四、本研究的技术方法与资料说明(19)
上编
章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分类(23)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分类(23)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其他分类方法(34)
第二章农村社会组织的秩序治理功能及其局限性(40)
一、社会组织缺位条件下乡村秩序治理的困境(40)
二、农村社会组织发挥秩序治理作用的机制(47)
三、农村社会组织发挥秩序治理作用的局限(56)
四、农民维权组织发挥秩序治理作用的特殊逻辑(62)
第三章农村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育机制(66)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正式制度环境(67)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非正式制度环境(73)
三、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机制(81)
第四章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目标模式(89)
一、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基本价值取向(89)
二、制度化的社会组织职能定位(97)
三、“本土化”的社会组织权威模式(101)
四、开放性的社会组织结构体系(107)
五、“乡政村派民治”的治理结构(110)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路径(115)
一、扩展社会组织的法律合法性(116)
二、向农村社会组织赋权(119)
三、让官办社团的基层组织“扎根”(122)
四、以老年人协会为突破口(124)
五、探索建设新型“农会”(127)
下编
第六章Z村老年人协会“出场”的微观机制(133)
一、村庄的基本情况(133)
二、村庄的社会组织状况(138)
三、Z村的治理难题(141)
四、老年人协会的“出场”(149)
五、老年人协会“出场”的若干解释(158)
第七章老年人协会对村庄治理的有限“嵌入”(163)
一、Z村老年人协会的权威基础(163)
二、提供“公共服务”(167)
三、创造公共舆论空间(169)
四、老年人协会与村干部的“权力斗争”(170)
第八章老年人协会的非正式“退场”及其启示(175)
一、老年人协会的非正式“退场”(175)
二、民间权威资源匮乏与“能人”治理的局限性(179)
三、政治“偏见”与个人私利的纠葛(180)
四、复合“合法性”的重要性(182)
附录:Z村访谈资料(部分、节选)(186)
参考文献(237)
后记(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