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章提升课程水平:大学课程建设的现实要求
节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常识的特征
二、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
第二节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经典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二、现代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第三节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二、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
第四节大学课程建设的三种水平
一、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二、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三、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第二章认识课程本质:大学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节多维视角中的大学课程本质
一、“实践”的观点
二、“教育”的观点
三、“大学”的观点
四、“学术计划”的观点
五、“课程”的观点
第二节大学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自主性
二、研究性
三、生成性
四、成长性
五、专门性
六、社会性
七、国际性
第三节大学课程应正确处理的八种关系
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二、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三、正效应与负效应的关系
四、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五、预成与生成的关系
六、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七、通与专的关系
八、国际性和本土性的关系
第四节大学课程规律的性质
第三章确立课程目的:大学课程建设的方向引领
节确立合理的课程目的是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大学课程目的的合理性分析
一、大学课程目的主体的合理性
二、大学课程目的性质的合理性
三、大学课程目的价值取向的合理性
四、大学课程目的内容的合理性
五、大学课程目的现实化的合理性
第三节对我国大学课程目的的反思
一、目的内容空泛化
二、目的主体错位
三、目的的价值取向功利化
四、目的与手段的分离
五、较低的课程目标难以支持现代人才培养的高目标
六、实践结果对目的的异化
第四节大学课程目的的确立
一、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是确立大学课程目的的现实依据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确立大学课程目的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大学课程目的的确立机制
第四章优化课程设计:大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抓手
节提升学生学习: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着眼点
一、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二、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三、基于学生学习优化课程设计的教育意义
第二节学生学习视角下的大学课程设计反思
一、学科中心取向主导的大学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标准化
三、学生学习视角下的大学课程设计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第三节基于学生学习优化大学课程设计
一、目标重塑,建立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二、开放设计,吸纳学生群体参与课程设计
三、内容建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四、优化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五、过程评价,完善学生学习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第五章完善运行机制:大学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节完善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意义
一、大学课程运行机制可以保证课程的质量和价值
二、大学课程运行机制可以促使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
三、大学课程运行机制是建设大批“金课”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大学课程生成机制
一、课程提案的准备与审批
二、课程生成的情境影响因素
三、课程生成过程中的共同责任
第三节大学课程实施机制
一、课程大纲:课程实施的蓝图
二、课程实施的情境影响因素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心理挣扎
第四节大学课程评价机制
一、课程评价的目的及范围
二、课程评价的基本过程
三、课程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五节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反思与建构
一、美国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反思
二、我国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建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