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1
上编 文学养成与双重视角
章 求学经历与素养积淀/9
节 私塾学童初识古典文学/10
第二节 偏科少年萌生爱国情愫/13
第三节 姑苏学子确立家国情怀/18
第二章 创作环境与文学养成/25
节 新闻记者的文学梦想/25
第二节 社交环境影响创作视角/29
第三节 地域文化孕育写作灵气/32
第三章 思想探索与艺术审美/38
节 双重视角内涵的解析/39
第二节 双重视角的形成与调适/48
第三节 文学追求与研究价值/55
中编 双重视角的创作旅程
第四章 1978年以前:折翼的“探求者”/63
节 初涉文坛:江南秀士试磨剑/64
第二节 探求折翼:创作受挫而沉潜/70
第三节 《小巷深处》:百花文艺的诗意抒写/76
第四节 “工厂系列”:政治语境下的劳动颂歌/84
第五节 探索时期小说的艺术特质/86
第五章 1978—1981年:“煎熬中的起飞”/95
节 写作立场:干预生活与问题意识/97
第二节 创作主题:事业颂歌到人性悲歌/98
第三节 叙事特色:传统叙事模式的日臻成熟/111
第六章 1982—1987年:“梦中的天地”/127
节 小巷系列:审美领域的初步成型/128
第二节 《美食家》:美轮美奂的文化书写/137
第三节 小说意象:文化意蕴与灵魂干预/147
第四节 创作艺术:渐入佳境的审美写作/156
第七章 1988—1995年:“却顾所来径”/164
节 文化多元背景与无名写作/167
第二节 直面社会现实的民生问题/172
第三节 《人之窝》:多声部的命运离歌/178
第四节 散文:艺术视角下的生活之诗/192
第五节 《苏州杂志》:审美理想的承载寄托/197
下编 双重视角与小说美学
第八章 “为读者想”:双重视角的小说美学论/203
节 “为读者想”的理论意义/204
第二节 “为读者想”的理论渊源/212
第三节 “为读者想”与双重视角/215
第九章 “为读者想”:理论内涵及艺术表现/225
节 文学人学论的理论原点/225
第二节 注重交流的平视姿态/234
第三节 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241
第十章 文化传承与文学贡献/250
节 “小巷文夫”与吴文化传承/251
第二节 市民文学的无痕接脉/254
第三节 雅俗文学的融会贯通/262
结束语/275
附录一 陆文夫创作年表/278
附录二 陆文夫研究年表/293
参考文献/318
后 记/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