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1 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教育(上)
观点一 共产主义就是社区主义
观点二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划分为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观点三 历史凸显社区教育五大共性特点
观点四 适应社区生活的日常渗透性
观点五 对居民生存与发展的适应性
观点六 逐步拓展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
观点七 铁腕与民主并重提升社区文明
观点八 让历史为我所用,助我所为
观点九 现代社区教育“填补教育空白地带”
观点十 现代社区教育“推进教育本质复归”
观点十一 中国社区教育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
观点十二 中国社区教育由“正规办学”向“非正规办学”拓展
观点十三 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不能等同于“文化”
观点十四 民族精神文化的特点形成原因
观点十五 民族精神文化不太勇于向命运叫板
DVD 2 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教育(下)
观点一 民族精神文化渴望能够出人头地
观点二 民族精神文化讲究派系亲情
观点三 民族精神文化难以改造的根本原因
观点四 经济基础变革推动民族精神文化更新
观点五 当代中国社区教育的三大文化使命
观点六 地球村“和谐”与桃花源“和谐”是两码事
观点七 当代中国社区教育的四大历史任务
观点八 任重道远:当代中国有10种人不学习
书目录:
前言
本质论
章 精神传承——社区在当代中国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一 社区对于当代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 社区研究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
三 人类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 一点小结
第二章 现状剖析——怎样把握当代社区教育的个性化特点
一 什么是社区教育?
二 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把握
三 当代中国社区教育的特点
四 一点小结
第三章 扬长补短——当代社区教育与文化更新
一 传统精神文化面面观
(一) 习惯于躲灾避难而不习惯向命运叫板
(二) 偏好等级高低排序,关注如何出人头地
(三) 讲究亲情派系,习惯重内轻外
二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精神文化的更新
(一) 推动民族精神文化新面貌要能够更加显现大国风范
(二) 推动民族精神文化创新构成要更加符合WTO的游戏规则
(三) 使民族精神文化构成要更加适应地球村的共存共容规则
三 社区教育将承担民族精神文化完善与更新的使命
(一) 推动伦理亲情文化向现代社区文化转变
(二) 改造“出人头地”文化为“合作协同”文化
(三) 更新“桃花源”文化为“地球村”文化
四 一点小结
第四章 城市与乡村——中国社区教育事业的两大分支
一 农村社区教育的全员化展开
(一)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
(二) 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
二 城镇社区教育的分层次拓展
(一) 针对原住居民的城市社区教育
(二) 针对外来移民的社区教育
三 针对境外移民的社区教育
(一) 针对外国公民的社区教育
(二) 针对港 澳 台移民的社区教育
四 一点小结
第五章 贴近与服务——政府在社区教育进程中的角色定位
一 社区教育在中国必将百花齐放 各显特色
(一) 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教育体制中脱颖而出
(二)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不应排斥宗教界人士参与
二 来自国外的社区教育援助项目
(一) 中美可持续发展社区研究项目激发的思考
(二)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激发的思考
(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激发的思考
三 正规教育的行为理念可能将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 瓶颈之一——突破“正规教育”理念之难
(二) 瓶颈之二——突破教育者心理定位之难
(三) 瓶颈之三——突破教育传统行为模式之难
四 关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辩证关系思考
五 一点小结
构成论
第六章 学习目的——终身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
一 学会生存——我们不会生存吗?
(一) 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学习如何生存?
(二) 在多元化的目标追求中学会生存
(三) 一点小结
二 学会做事——我们不会做事吗?
(一) 是“为活着而做事”还是“为发展而做事”?
(二) 是继续“苦作舟”还是尽快学会“巧作舟”?
(三) 一点小结
三 学会学习——我们不会学习吗?
(一) 为什么“中国多学者,美国多专家”
(二) “敲门砖”式的学习态度压抑了中国人的学习热情
(三) 一点小结
四 学会共同生活——我们不会共同生活吗?
(一) 中国人在行为生活中往往不太关注外部世界
(二) 中国人要在精神文化层面学会关注他人
(三) 一点小结
第七章 学习方式——终身学习怎么学?
一 时代发展强迫人们终身学习
(一) 时代特点不同。
(二) 生存方式不同
(三) 学习方式不同
二 非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
(一) 非自主类学习
(二) 自主类学习
三 怎样在快乐中推进自主学习
四 一点小结
第八章 双向考察——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哲学关系思考
一 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点历史反思
二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可以理解为一回事吗
(一) 关于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
(二) “学习者”主体地位长期丧失的历史反思
(三) 当教育面对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时
三 怎样推进“为学习者服务”机制的建立
四 由“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引发的一点思考
五 教育必须走下“管理者”的圣坛
六 一点小结
第九章 现状与改善——社区教育老年人健康生活
一 当代老年健康生活的时代特点
(一) 从“古24孝”看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变迁
(二) 当代老年人健康生活内涵的进一步多样化
二 “保持健康 闪现活力”——社区老年人健康生活精神目标
(一) 初老阶段的老年人健康生活
(二) 中老阶段的老年人健康生活
(三) 高寿阶段的老年人健康生活
三 社区教育老年人健康生活体系的社会化构建
(一) 为老年人健康起居提供优质服务
(二) 为老年人闪现活力提供优质服务
四 一点小结
第十章 问题与对策——社区教育与青少年素质优化
一 社区教育作用凸显的内在原因思考
(一) 家庭教育——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二) 学校教育——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 对“4多4少”严重后果的反思
二 情商培育——社区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 中小学生情商发育的需求与缺失根源思考
(二) 情商发育滞后导致网瘾 吸毒 星座迷恋
(三) 情商价值分析及其补偿对策研究
三 一点小结
第十一章 融入与发展——外来农民工的学习与教育
一 中国社区教育的一项特殊任务
(一) 农民工现象的历史溯源
(二) 欧美等国家曾经这样解决农民工问题
(三) 日本 韩国曾经这样解决农民工问题
二 当代中国农民工的学习与教育
(一) 失地农民工学习与教育的内涵与层次多样化
(二) 当代中国农民工学习与教育的难点及其克服
三 外来农民工学习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
四 一点小结
发展论
第十二章 个性与共性—嘉定社区教育“1?2?3?4”模式创建
一 政府角色-由领导者向推进者转换
二 两支主干队伍-人力资源整合
(一) 主干队伍一 非政府组织
(二) 主干队伍二 志愿者队伍
三 三类互动链接——教育资源整合
(一) 链接一:社区内院校的教学设施
(二) 链接二:社区内的社会设施
(三) 链接三:与企业互动共建
四:四大内容板块——教育内容序列
(一) 板块之一:推进情感融合亲和——联谊与信任
(二) 板块之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与生存
(三) 板块之三:适应精神文化发展——优化与升华
(四) 板块之四:满足终身学习需求——提高与发展
五 一点小结
第十三章 平等与沟通——当代社区教育怎样落实“以人为本
一 我们应当这样理解“以人为本”
(一) “以人为本”的活力源在于干预社会发展方向
(二) “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面对多元诉求向弱势方倾斜
二 “以人为本”应当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心态
(一) “以人为本”要求社区教育为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服务
(二) “以人为本”要求社区教育工作成为一个服务者
三 “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将是一个曲折渐进的哲学升华进程
四 一点小结
第十四章 和谐社会追求——从桃花源到地球村
一 桃花源式的社会和谐已经不可能重现
二 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必须突破传统精神文化的桎梏
三 地球村式社会和谐的两个层面构建
(一) 和谐社会对内的社区教育目标
(二) 和谐社会对外的社区教育目标
四 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四大类因素
(一) 管理体制因素
(二) 法律规范因素
(三) 文化理念因素
(四) 天灾人祸因素
五 社区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和谐社会永远都是“和谐”与“不和谐”因素的辩证统一体
(二) 解决具体的社会矛盾,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
六 一点小结
第十五章 任重而道远——社区教育在当代中国
一 社区教育发展对社区发展的依附性
二 中国社区教育的四大历史任务
(一) 提升全民精神文化水平
(二) 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意识
(三) 强化全民自主自立心态
(四) 推动世界公民意识的养成
三 当代中国社区教育全面展开的障碍难点
(一) 当生存没有危机压力时,人可能学习消极甚至不学习
(二) 当人生发展不能自主掌握时,人可能学习消极甚至不学习
(三) 当发展需求受到阻隔时,人可能学习消极甚至不学习
(四) 当不再有目标追求时,人可能变得消极甚至不学习
(五) 当学习内容与自己关联不大时,人可能学习消极甚至不学习
(六) 当不用费力就可以达到目的时,人可能学习消极甚至不学习
(七) 寄生者往往学习消极乃至不学习,
(八) 有些功成名就者不学习,甚至在校大学生也不学习
(九) 基本生存问题没有解决的人往往不学习
(十) 当学习可能导致某种较大利益损失时,有的人可能不学习
四 一点小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