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1.2.2生态补偿
1.2.3生态补偿标准
1.2.4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1.2.5研究述评
1.3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可能的创新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4.2技术路线
2生态补偿标准化的文献及理论
2.1概念界定
2.1.1生态补偿
2.1.2生态补偿标准
2.1.3生态补偿标准化
2.1.4管理模式
2.2相关文献及理论梳理
2.2.1经济学的角度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生态学的角度
2.2.4管理学的角度
2.2.5系统论的角度
2.3文献回顾
2.3.1生态补偿
2.3.2生态补偿标准
2.4本章小结
3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研究
3.1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的必要性
3.1.2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的可行性
3.2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系统构成
3.2.1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系统框架
3.2.2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的内容
3.3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3.3.1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依据
3.3.2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内容
3.3.3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3.4区域生态补偿管理
3.5本章小结
4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化系统构建
4.1柴达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柴达木地区资源状况
4.2.1柴达木地区的生物资源
4.2.2柴达木地区的非生物资源
4.2.3柴达木地区的自然资源
4.3柴达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4.3.1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4.3.2生态价值当量因子表
4.3.3柴达木地区生态价值量的计算
4.4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化必要性
4.4.1区位的特殊性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4.4.2生态功能的一体性与“三江源”的合作性
4.4.3现行补偿体系存在的问题
4.5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化框架
4.5.1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化的内容
4.5.2柴达木地区直接损害补偿及标准测算方法
4.5.3柴达木地区间接损害补偿及标准测算方法
4.5.4柴达木地区动态补偿及标准测算方法
4.6本章小结
5柴达木地区资源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
5.1柴达木地区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
5.1.1柴达木地区煤炭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
5.1.2柴达木地区煤炭开采区生态经济损失
5.2柴达木盐湖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
5.2.1柴达木盐湖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
5.2.2柴达木盐湖开发区的生态经济损失
5.3柴达木非金属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
5.3.1柴达木非金属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
5.3.2柴达木非金属开采区的生态经济损失
5.4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比较研究
5.4.1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
5.4.2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横向比较
5.5本章小结
6柴达木地区动态补偿标准测算
6.1柴达木地区动态补偿的内容
6.1.1柴达木地区动态补偿的意义和实现
6.1.2柴达木地区动态补偿的对象及范围和内容
6.2柴达木地区动态补偿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6.2.1建模目的和步骤
6.2.2煤炭开采动态补偿的SD模型
6.2.3盐湖开发动态补偿的SD模型
6.2.4非金属开采区动态补偿的SD模型
6.3柴达木地区动态补偿生态损失及成本仿真分析
6.3.1模型有效性检验
6.3.2动态补偿仿真分析
6.4本章小结
7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绩效评估
7.1生态补偿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7.2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3数据来源及方法选择
7.3.1数据来源
7.3.2主成分分析
7.3.3熵值法
7.4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绩效分析
7.5本章小结
8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模式
8.1生态补偿管理模式确立的原则及类型
8.1.1生态补偿管理模式确立的原则
8.1.2生态补偿管理模式的一般类型
8.1.3生态补偿管理模式的选择
8.2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模式设计
8.2.1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模式框架
8.2.2从末端控制到全过程管理柴达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
模式
8.3本章小结
9结语与展望
9.1主要结论与成果
9.2研究的不足
9.3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附表1柴达木生态足迹法原始数据
附表2柴达木生态绩效评估原始数据
附录VENSIM方程与参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