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模式与政策研究》的结项成果。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凸显中国城镇化道路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道路(模式)意义。从选题的理论价值看:首先,是将二元经济理论、城镇化理论与刘易斯拐点期结合起来,突出不同于古典城镇化理论和新古典城镇化理论的新背景和新框架。其次,突出中国城镇化进程对二元经济理论和城镇化理论的独特贡献:将“城镇化理论的中国化”视为对发展中经济体推动城镇化进程跨越刘易斯拐点期的重要理论贡献——即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过渡时期如何有效推进城镇化,本书提出了中国城镇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工业化思路等方式来推进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从选题的政策实践价值看:通过结合当下中国城镇化面临“刘易斯拐点期”的结构性、民生性问题,丰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既然当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以劳动力过剩供给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为约束条件,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融入城市的质量提升而非数量提升作为政策目标体系的过程。那么,就应从就业、户籍和产业政策创新角度克服结构性劳工短缺;从城镇区域布局与城市社会保障政策角度找到应对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快速汇聚的逆向求解思路;用土地、住房、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等新的理念规划新一轮的城镇化,以突出过渡时期城镇化政策的新意及应用价值。从选题的道路与模式意义看:本书将突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中国特色”。20世纪中后期,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也曾经历“刘易斯拐点期”,但现阶段中国所经历的时间和结构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上述地区,它所造成的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相似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这个转折时期走什么样城镇化道路?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既是一个实践挑战,更是一种关于道路和模式的创新“窗口”。本书希望藉此提出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城镇化道路的新思路,并提出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城镇化模式,既为“中国梦”城市篇章的实现找到现实基础,也为类似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