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逻辑演绎方法
1.2.3 实证研究法
1.3 研究思路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投资国家风险
2.1.1国家风险的界定
2.1.2国家风险的评估与预警指标的借鉴
2.2 对外投资风险传染
2.2.1风险传染的界定
2.2.2风险传染的释义
2.2.3风险传染的三个环节
2.2.4投资领域的风险传染
2.3 对外投资国家风险传染机理
2.3.1风险传染机理
2.3.2传播动力学理论的应用
2.3.3金融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
2.3.4医学传染病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国际投资相关理论
3.1.1垄断优势理论
3.1.2 内部化理论
3.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2投资风险理论
3.2.1投资风险的定义
3.2.2 投资风险的类型
3.2.3 投资风险的识别
3.2.4对外投资风险
3.3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3.3.1 风险管理的起源
3.3.2 风险管理的定义
3.3.3 风险管理的程序
3.3.4 风险传染相关理论
4.4 传染病学相关理论
4.4.1 传染病学的定义
4.4.2 传染病学的拓展
4.4.3对外投资风险传导因素分析
4.4.4对外投资风险传导机制
第五章 对外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5.1 OFDI国家风险传染的定义与内涵界定
5.1.1 国家风险的定义
5.1.2 OFDI国家风险的定义
5.1.3 OFDI国家风险传染的定义
5.2 我国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的类别与特征
5.2.1 学者对OFDI国家风险类型的界定
5.2.2 我国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的类型
5.2.3 我国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的特征
第六章 我国对南海四国以及东盟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现状分析
6.1 我国对南海四国及东盟国家投资的国家风险现状
6.1.1我国对越南投资的国家风险现状与对策
6.1.2我国对马来西亚投资的国家风险现状分析
6.1.3 我国对菲律宾投资的国家风险现状分析
6.1.4我国对印度尼西亚投资的国家风险现状分析
6.1.5我国对南海四国投资的国家风险现状与对策
6.1.6 我国对东盟投资的预测
6.1.7我国对东盟投资的国家风险现状分析
6.2 中国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现状
6.2.1事件简介
6.2.2事件原因分析
6.2.3事件传染分析
6.3 中国企业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现状的诱因分析
6.3.1 东道国国家环境
6.3.2 第三方干预
6.3.3我国政府与企业措施
第七章 我国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7.1 风险传染要素
7.1.1 风险传染源
7.1.2 风险传染介质
7.1.3 风险传染阈值
7.2 国家风险传染过程
7.3 对外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基本特征
7.3.1 传染的阶段性
7.3.2 表现流行性
7.3.3 具备免疫性
7.4 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发生对外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异同
7.5 中国企业对南海四国以及东盟投资的国家风险传染机理
第八章 中国企业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实证分析
8.1 传染病模型介绍
8.1.1 SI模型
8.1.2SIS模型
8.1.3 SIR模型
8.1.4 SIRS模型
8.2 基于SEIRS模型的中国企业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分析
8.2.1 中国企业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定性分析
8.2.2 基于SEIRS模型的中国企业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的可行性分析
8.2.3 SEIRS模型的建立
8.3 SEIRS模型的平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8.3.1 国家风险传染消除的平衡点及稳定性
8.3.2 国家风险传染流行的平衡点及稳定性
8.4 SEIRS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
第九章 中国企业对南海四国投资国家风险传染防控的对策建议
9.1 控制传染源
9.1.1 提前预警,实现“早发现”
9.1.2 科学研判,落实“早诊断”
9.1.3 强化预案,做好“早隔离”
9.1.4 积极应对,做好“早治疗”
9.2 切断传播途径
9.2.1关注并控制对外投资国家风险传播的因素
9.2.2了解投资风险传导的介质
9.2.3监控国家风险传播路径
9.2.4建立完善的风险传导管理体系
9.2.5 在经济、法律方面,科学制定相应风险防范措施
9.2.6国家积极参与多边投资协定的制定
9.2.7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降低国家风险发生的概率
9.3 保护易感国家
9.3.1提高我国对南海四国投资的国家风险固有免疫
9.3.2 规范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加强投资保护协议的落实
9.3.3 构建对外投资“保护盾”,提升国家风险传染防御能力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