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减缓(第三卷)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减缓(第三卷)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减缓(第三卷)

定 价:¥428.00

作 者: 姜克隽,陈迎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697806 出版时间: 2021-09-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589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三卷 减缓》共包括13章,涵盖了近期气候变化减缓的主要议题。《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三卷 减缓》对2012年以来国内国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估,反映了的研究进展。《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三卷 减缓》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驱动力,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主要行业的减排潜力和技术,城市减排的政策和技术路径,消费行为的减排选择,我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下的减排路径的政策选择,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以及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和国际战略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三卷 减缓》是全面认识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减缓(第三卷)》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前言
第1章 总论 1
1.1 引言 2
1.2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2
1.2.1 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2
1.2.2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5
1.2.3 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协同治理 7
1.3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IPCC有关减缓的新进展 8
1.3.1 IPCC AR5有关减缓的主要结论 8
1.3.2 IPCC三大特别报告有关减缓的结论 9
1.3.3 IPCC AR6的进展和关注重点 12
1.4 关于气候变化减缓的新认知 13
1.4.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13
1.4.2 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14
1.4.3 减缓气候变化途径与排放路径转型 15
1.4.4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可行性与不确定性 16
1.5 本次评估报告的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 17
1.5.1 评估目标和逻辑主线 17
1.5.2 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17
参考文献 20
第2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驱动力 25
2.1 引言 27
2.2 排放趋势 28
2.2.1 全球及主要国家排放 28
2.2.2 中国的排放 32
2.3 排放的驱动力 40
2.3.1 人口增长和人口特征 40
2.3.2 城市化及城市形态因素 41
2.3.3 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 42
2.3.4 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变化 45
2.3.5 气候与非气候政策 49
2.3.6 空间集聚与空间不平等效应 53
2.3.7 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54
2.3.8 化石能源设施投资 54
2.3.9 部门排放驱动力 55
2.4 GHG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58
2.4.1 GHG减排与清洁能源供应 60
2.4.2 GHG减排与可持续城市 61
2.4.3 GHG减排与消除贫困 63
参考文献 64
第3章 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 79
3.1 引言 80
3.2 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评估模型工具 80
3.2.1 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81
3.2.2 “自上而下”模型 82
3.2.3 综合评估模型 83
3.3 全球排放情景及其特征 84
3.4 2℃和1.5℃情景下全球和中国的碳排放空间 90
3.4.1 全球碳预算 90
3.4.2 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 91
3.4.3 各国未来减排展望 97
3.5 中国减排情景和路径 98
3.6 分部门排放情景 99
3.6.1 一次能源供应 99
3.6.2 电力行业 104
3.6.3 终端使用部门 105
3.6.4 农业、林业及土地利用 114
3.7 减排成本及经济影响 115
3.7.1 碳价格 115
3.7.2 减排投资成本 117
3.7.3 经济影响 119
3.8 转型途径 122
3.8.1 排放途径 122
3.8.2 能源转型途径 124
3.8.3 政策途径 125
3.9 减排途径和SGDs的关联 128
3.10 地球工程 132
参考文献 134
第4章 能源 147
4.1 引言 148
4.2 全球能源转型 148
4.2.1 全球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现状 148
4.2.2 《巴黎协定》对全球能源系统碳排放约束 149
4.2.3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0
4.2.4 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0
4.3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 151
4.3.1 中国能源消费和CO 2排放现状 151
4.3.2 《巴黎协定》对中国能源系统碳排放约束 152
4.3.3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3
4.3.4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155
4.3.5 低碳能源可以满足我国的新增能源需求 155
4.4 化石能源 155
4.4.1 化石能源资源潜力 155
4.4.2 生产、消费和进出口 156
4.4.3 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 156
4.5 可再生能源 157
4.5.1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展望 157
4.5.2 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 159
4.5.3 “低于 2℃”情景下的可再生能源展望 160
4.6 核电 161
4.6.1 发展现状 161
4.6.2 面临问题和挑战 163
4.6.3 战略定位 164
4.6.4 核电发展前景和展望 166
4.6.5 减排技术、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 168
4.7 电力部门 168
4.7.1 温升目标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168
4.7.2 电力系统转型情景及路径 168
4.7.3 煤电技术潜力、退出路径及影响 170
4.7.4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挑战及应对策略 171
4.7.5 电网对低碳电力转型的影响 172
4.8 能源部门CCUS/BECCS 172
4.8.1 发展现状 172
4.8.2 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 174
4.8.3 未来发展前景 175
4.8.4 减排成本和面临障碍 175
4.9 能源政策选择 176
4.9.1 中国能源政策现状及其执行效果 176
4.9.2 实现2050年气候目标的能源政策情景 178
4.9.3 适应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能源政策选择 179
参考文献 180
第5章 城市 189
5.1 引言 190
5.2 城市碳排放特征 190
5.2.1 城市总体的碳排放特征 191
5.2.2 城市提出的碳排放峰值目标 191
5.3 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 193
5.3.1 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关性 193
5.3.2 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194
5.3.3 城市碳减排政策的选择 195
5.4 城市结构与碳减排 196
5.4.1 城市形态与碳减排 196
5.4.2 空间规划与碳减排 199
5.4.3 基础设施与碳减排 202
5.5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与潜力 204
5.5.1 减缓技术在中国城市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05
5.5.2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重点领域 205
5.5.3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 208
5.6 体制机制与政策 210
5.6.1 国家层面针对低碳城市的政策 211
5.6.2 城市层面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 213
5.7 城市减缓的协同效应 216
5.7.1 城市空气质量的协同效应 216
5.7.2 城市能源系统的协同效应 217
5.7.3 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协同效应 218
5.7.4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协同效应 219
参考文献 220
第6章 工业 228
6.1 引言 230
6.2 中国的工业转型情景 230
6.2.1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现状与趋势 230
6.2.2 中国工业转型与减排主要驱动力 233
6.2.3 中国工业排放情景分析 234
6.3 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减量 237
6.3.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237
6.3.2 跨行业协同节能减碳 241
6.4 高耗能行业的工艺革新与技术进步 246
6.4.1 钢铁行业 247
6.4.2 水泥行业 248
6.4.3 石化行业 250
6.4.4 有色金属行业 252
6.4.5 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等其他建材行业 253
6.5 工业能源结构调整效应 254
6.5.1 工业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绩效 254
6.5.2 工业电气化的应用 257
6.5.3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59
6.5.4 氢的应用 261
6.5.5 成本和减排潜力 262
6.5.6 小结 263
6.6 工业CCUS 264
6.6.1 1.5℃ &2℃温升目标下的不同减排量评估 264
6.6.2 CCUS减排成本 265
6.6.3 水泥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5
6.6.4 钢铁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7
6.6.5 煤化工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8
6.6.6 空气碳捕集技术的减排 270
参考文献 271
第7章 交通 280
7.1 引言 282
7.2 交通碳排放现状、特征、驱动力与趋势 282
7.2.1 排放总量与各子部门情况 282
7.2.2 主要排放特征 284
7.2.3 主要驱动力 286
7.2.4 CO2排放趋势 288
7.3 交通部门已有主要减排措施 290
7.3.1 总体情况 290
7.3.2 各子部门减排措施 296
7.4 交通低碳发展转型路径 303
7.4.1 交通部门未来总体的减排潜力 303
7.4.2 主要减排路径 304
7.5 交通减排技术措施的成本、潜力、障碍和机会 309
7.5.1 主要节能减碳技术措施的综合比较 309
7.5.2 各子部门情况 311
7.6 交通运输的碳减排政策 316
7.6.1 强化部门顶层设计,开展低碳交通试点 317
7.6.2 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17
7.6.3 采用经济激励政策,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319
7.6.4 加强铁路管理,提升环保与减碳协同效益 319
7.6.5 设立节能减排资金,加快低碳民航发展 320
7.6.6 设立2050年交通部门深度减排目标,促进交通技术转型 320
7.7 本章 结论 320
参考文献 321
第8章 建筑 325
8.1 引言 326
8.2 建筑碳排放的范围界定 326
8.2.1 建筑碳排放定义 326
8.2.2 建筑碳排放构成 327
8.2.3 建筑碳排放总量及发展趋势 329
8.3 城乡发展与建设规模的控制 331
8.3.1 中国建筑面积现状 331
8.3.2 中国城乡规划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332
8.3.3 未来建筑面积发展趋势 334
8.4 中外建筑运行能耗的比较 336
8.4.1 能耗总量和强度的比较 336
8.4.2 关于用能差异的研究 338
8.5 建筑减排的目标和路径 340
8.5.1 宏观目标和路径 340
8.5.2 重点技术讨论 344
8.6 建筑实现深度减排、零排放的技术和政策路径 347
8.6.1 近零能耗建筑 347
8.6.2 精细化运维 352
8.6.3 直流建筑与柔性供电 355
8.7 小结 359
参考文献 360
第9章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 365
9.1 引言 366
9.2 中国AFOLU现状 366
9.2.1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366
9.2.2 AFOLU生产现状 368
9.3 AFOLU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现状 370
9.3.1 农业温室气体排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