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 1
1.1 自然地理 1
1.1.1 河流水系 1
1.1.2 地质地貌 3
1.1.3 水文气象 4
1.2 社会经济 5
1.3 开发与保护 7
1.4 水文监测站网 8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0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
2.2 泥沙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2
2.3 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13
2.4 长江泥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4
第3章 河道泥沙监测技术与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研究 19
3.1 悬移质泥沙监测新技术研究 19
3.1.1 悬移质泥沙监测技术现状 19
3.1.2 内河悬移质泥沙监测新技术 23
3.1.3 入海悬移质输沙率监测新技术 31
3.1.4 长江上游悬移质泥沙实时监测新技术 37
3.2 临底悬沙观测新技术 40
3.2.1 临底悬沙采样仪器 40
3.2.2 临底悬沙观测的主要内容 41
3.2.3 临底悬沙试验成果分析 41
3.2.4 输沙量改正计算 44
3.3 推移质泥沙测验技术 46
3.3.1 推移质泥沙测验现状 46
3.3.2 砾卵石推移质采样器研发 47
3.3.3 沙质推移质采样器研制 52
3.4 淤积物干容重观测技术 57
3.4.1 干容重观测方法 57
3.4.2 深水干容重采样器改进 59
3.5 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 62
3.5.1 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研制 62
3.5.2 系统推广应用 67
3.5.3 系统解决的问题及应用效益 73
3.6 小结 74
第4章 长江上游泥沙时空变化特征 75
4.1 泥沙空间分布特征 75
4.1.1 长江上游 75
4.1.2 金沙江流域 81
4.1.3 岷江流域 85
4.1.4 沱江流域 89
4.1.5 嘉陵江流域 91
4.1.6 乌江流域 96
4.2 悬移质泥沙变化特征 98
4.2.1 年际变化 98
4.2.2 年内变化 104
4.2.3 水沙关系 111
4.3 推移质泥沙变化 117
4.4 不同粒径组输沙量变化 120
4.4.1 悬移质泥沙颗粒组成 120
4.4.2 不同粒径组悬移质输沙量 122
4.5 长江上游输沙量跃变分析 124
4.5.1 跃变分析方法 124
4.5.2 干流输沙量跃变分析 126
4.5.3 主要支流输沙量跃变分析 128
4.6 长江上游水沙变化趋势检验 131
4.6.1 滑动平均法 131
4.6.2 线性趋势的回归检验 131
4.6.3 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 132
4.6.4 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 132
4.7 小结 133
第5章 长江上游输沙量变化影响因素 135
5.1 流域侵蚀产沙的地质地貌条件 135
5.2 滑坡泥石流侵蚀产沙 139
5.2.1 滑坡调查 139
5.2.2 泥石流调查 145
5.2.3 滑坡、泥石流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 148
5.3 降水变化 149
5.3.1 降水空间分布 150
5.3.2 降水年际变化 152
5.3.3 降水年内分配 156
5.3.4 降水时空演变规律 159
5.4 水土保持减沙 165
5.4.1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概况 165
5.4.2 金沙江流域 168
5.4.3 岷沱江流域 172
5.4.4 嘉陵江流域 173
5.4.5 乌江流域 175
5.4.6 三峡水库区间 175
5.5 水库拦沙 178
5.5.1 长江上游地区水电开发概况 178
5.5.2 水库拦沙估算方法 183
5.5.3 典型水库淤积拦沙作用调查 184
5.5.4 长江上游水库拦沙作用分析 199
5.6 小结 201
第6章 长江上游输沙量变化贡献率定量分割 203
6.1 金沙江流域 203
6.1.1 降水与径流变化影响 203
6.1.2 水土保持减沙 222
6.1.3 水库拦沙影响 228
6.1.4 减沙贡献率 231
6.2 岷江流域 232
6.2.1 降水与径流变化影响 232
6.2.2 水土保持减沙 233
6.2.3 水库拦沙影响 233
6.2.4 减沙贡献率 235
6.3 沱江流域 236
6.3.1 降水与径流变化影响 236
6.3.2 水土保持减沙 236
6.3.3 水库拦沙影响 238
6.3.4 减沙贡献率 240
6.4 嘉陵江流域 241
6.4.1 降水与径流变化影响 241
6.4.2 水土保持减沙 247
6.4.3 水库拦沙影响 254
6.4.4 减沙贡献率 257
6.5 乌江流域 258
6.5.1 降水与径流变化影响 258
6.5.2 水土保持减沙 261
6.5.3 水库拦沙影响 263
6.5.4 减沙贡献率 265
6.6 小结 266
参考文献 268
索引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