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移动云计算研究背景 1
1.1.1 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及服务质量需求 2
1.1.2 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定义与主要特点 2
1.1.3 移动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4
1.2 研究领域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5
1.2.1 计算资源和功耗受限的移动终端 5
1.2.2 延迟、带宽受限的无线网络环境 6
1.2.3 移动性导致的网络不稳定 6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 6
1.3.1 基于计算-网络融合的协同优化方法 6
1.3.2 研究成果 1:计算密集型移动应用 QoE 优化 8
1.3.3 研究成果 2:网络密集型移动应用 QoE 优化 8
1.3.4 研究成果 3:移动网络传输稳定性优化 9
1.4 本书框架 9
第 2 章 研究现状与相关工作 12
2.1 移动云计算技术对计算密集型应用的优化 12
2.1.1 移动虚拟现实应用 13
2.1.2 计算迁移和云游戏技术 14
2.1.3 图像和视频处理技术 14
2.2 移动云计算技术对网络密集型应用的优化 15
2.2.1 面向移动云存储服务的测量研究 15
2.2.2 面向云存储服务的系统设计 16
2.2.3 基于内容的分块方案和增量编码技术 16
2.3 移动网络、无线网络环境传输框架 17
2.3.1 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测量研究 17
2.3.2 网络异常处理机制 18
2.3.3 接口选择方案 18
第 3 章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高清、低延迟交互式虚拟现实系统 20
3.1 背景及概述 20
3.1.1 VR 的发展历程 20
3.1.2 VR 系统基本架构及关键 QoE 指标 21
3.1.3 现有主流 VR 系统及其局限性 23
3.1.4 VR 系统的渲染流程 23
3.2 VR 性能瓶颈测量与分析 24
3.2.1 本地渲染的性能瓶颈 24
3.2.2 远程渲染技术的性能瓶颈 26
3.2.3 未来计算硬件、网络的发展无法直接解决 VR 性能瓶颈 29
3.3 Furion 系统设计 33
3.3.1 关键技术 33
3.3.2 架构设计 34
3.3.3 协同渲染机制 35
3.3.4 预加载和预渲染机制 36
3.3.5 并行解码技术 40
3.3.6 背景环境码率自适应 40
3.4 Furion 系统实现 42
3.4.1 Furion 系统的使用方法 42
3.4.2 Furion 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 43
3.5 系统评估 45
3.5.1 实验环境设置 45
3.5.2 性能指标评估 45
3.5.3 应用相关的可扩展性评估 48
3.5.4 资源消耗情况 49
3.5.5 Furion 系统对变化网络环境的适应性 52
3.6 本章小结 55
第 4 章 面向移动个人云存储的同步效率优化方案 56
4.1 概述 56
4.2 移动云存储服务性能瓶颈量化与分析 59
4.2.1 瓶颈 1:移动平台上的冗余消除技术可能会带来
额外计算开销 59
4.2.2 瓶颈 2:增量同步失效导致同步效率低下 60
4.2.3 瓶颈 3:同步协议对网络的带宽利用率过低 64
4.2.4 同步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66
4.3 QuickSync 系统设计 70
4.3.1 网络状态可感知的动态分块方案 71
4.3.2 基于分块特征的增量同步算法 74
4.3.3 捆绑传输方案 76
4.4 QuickSync 原型系统实现 77
4.4.1 基于 Dropbox 的系统实现 78
4.4.2 基于 Seafile 的系统实现 78
4.5 系统评估 79
4.5.1 基于网络状态的动态分块方案性能评估 79
4.5.2 增量同步算法效果评估 81
4.5.3 延迟捆绑传输方案的实验评估 83
4.5.4 对 QuickSync 总体系统的性能评估 85
4.6 本章小结 88
第 5 章 面向移动终端的高效稳定传输系统 89
5.1 概述 89
5.2 移动及无线网络环境不稳定性测量与分析 91
5.2.1 测量方法和用户数据集概述 92
5.2.2 数据集分析 92
5.2.3 移动应用程序对网络不稳定状况的处理情况 95
5.2.4 移动应用对网络异常的处理情况研究分析 99
5.3 Janus 系统设计 101
5.3.1 设计目标 101
5.3.2 架构设计 101
5.3.3 应用自适应策略 102
5.3.4 智能无线链路选择机制设计 106
5.3.5 多接口高效切换机制设计 108
5.4 Janus 原型系统实现 109
5.5 系统评估 110
5.5.1 对比方案 110
5.5.2 Janus 系统和其他传输框架的性能对比 111
5.5.3 Janus 系统对真实应用的性能提升 113
5.5.4 真实户外网络环境下的运动实验 116
5.6 本章小结 117
第 6 章 总结与展望 119
6.1 总结 119
6.2 展望 121
参考文献 123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32
致谢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