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解读\t1
1. 大学之道\t1
2. 知止而后有定\t2
3. 致知在格物\t2
4. 修身为本\t3
5. 诚其意者 勿自欺也\t4
6. 盛德至善\t5
7. 克明峻德\t6
8. 尽人伦 知敬止\t7
9. 必也使无讼\t8
10. 修身在正其心\t9
11. 齐家在修其身\t9
12. 治国必先齐家\t10
13. 平天下在治国\t12
14. 君子先慎乎德\t14
15. 必忠信以得之\t16
16. 国以义为利\t17
《孟子》解读\t20
第一篇 梁惠王(上)\t20
1.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t20
2. 与民谐乐\t24
3.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t26
4. 虐政如刃\t30
5. 仁者\t31
6. 天下定于一 归于仁\t34
7. 保民而王\t36
第二篇 梁惠王(下)\t48
1. 与百姓同乐\t48
2. 交邻国有道乎\t53
3.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t56
4. 与百姓同之 与王何有\t60
5.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t63
6. 国君进贤 不可不慎\t64
7. 贼仁者为之贼\t66
8.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如何\t67
9. 胜之取之 惟天意民心\t69
10. 齐王伐燕 取之\t71
11. 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t73
12. 与民守之\t75
13. 苟为善 后世子孙必有矣\t75
14. 仁人也 不可失也\t77
15. 鲁平公不见孟子\t78
第二篇 公孙丑(上)\t82
1. 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t82
2. 我养吾浩然之气\t86
3. 以德行仁者王\t96
4. 仁则荣 不仁则辱\t97
5. 信能行此五者 则天下之民皆悦\t99
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t101
7. 莫之御而不仁 是不智也\t104
8.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t106
9. 伯夷 柳下惠 君子不由也\t107
第二篇 公孙丑(下)\t109
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t109
2. 孟子将朝王\t111
3. 岂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t115
4. 孟子之平陆\t116
5. 孟子问蚳蛙\t118
6. 孟子与王驩使滕\t119
7.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t120
8. 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t122
9. 今之君子 岂徒顺之又从而为之辞\t124
10. 孟子致为臣而归\t128
11. 孟子去齐 宿于昼\t130
12. 予虽然 岂舍王哉\t131
13.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t134
14. 继而有师命 不可以请\t136
第三篇 滕文公(上)\t137
1. 世子过宋见孟子\t137
2. 世子葬父\t139
3. 滕文公问为国\t142
4.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t147
5.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t156
第三篇 滕文公(下)\t160
1. 枉己者 未有能直人者也\t160
2.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t163
3. 古之君子仕乎\t164
4. 彭更问\t167
5. 苟行王政 四海之内 皆举首而望之\t170
6. 一薛居州 独如宋王何\t173
7. 由是观之 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t175
8. 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t176
9. 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t177
10. 仲子恶能廉\t182
第四篇 离娄(上)\t185
1.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t185
2. 圣人 人伦之至也\t188
3.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t189
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t190
5. 人有恒言 天下国家\t191
6. 为政不难\t192
7. 斯二者 天也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t192
8. 不仁者可与言哉\t195
9. 得其民 斯得天下也\t196
10. 自暴自弃 旷仁舍义\t198
11. 亲其亲 长其长 天下太平\t199
12.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t200
13. 西伯善养老者\t201
14.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于孔子者也\t202
15. 观其眸子 人焉廋哉\t203
16. 恭人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t204
17. 天下溺 援之以道\t204
18. 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t206
19. 事亲为大 守身为大\t206
20. 一正君而国定矣\t208
21. 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t209
22. 人之易其言也\t209
23.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t209
24. 乐正子见孟子\t210
25. 孟子谓乐正子\t211
26.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t211
27. 仁之实 事亲是也\t212
28. 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t213
第四篇 离娄(下)\t214
1.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t214
2. 子产听郑国之政\t215
3. 孟子告齐宣王\t215
4. 无罪而杀士\t217
5. 君仁莫不仁\t217
6. 非礼之礼 非义之义 大人弗为\t217
7. 中也养不中\t218
8. 人有不为也 而后可以有为\t218
9. 言人之不善 当如后患何\t219
10. 仲尼不为己甚者\t219
11. 惟义所在\t219
12. 不失赤子之心\t220
13.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t220
14.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t220
15. 博学而详说之\t221
16. 以善养人 然后能服天下\t221
17. 言无实不祥\t222
18. 声闻过情 君子耻之\t222
19. 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t223
20.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t224
21.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t224
2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t225
23. 可以取 可以无取 取伤廉\t226
24. 逢蒙学射于羿\t226
25. 西子蒙不洁\t228
26. 天下之言性也 则故而已矣\t228
27. 孟子不与右师言\t229
28. 君子有终身之忧 无一朝之患\t230
29.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t231
30.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t232
31. 曾子子思同道\t234
32. 尧舜与人同耳\t235
33.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t235
第五篇 万章(上)\t238
1. 大孝终身慕父母\t238
2. 舜不告而娶何也\t240
3. 仁人固如是乎\t243
4. 咸丘蒙问\t245
5.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t248
6. 天与贤 则与贤 天与子 则与子\t251
7. 吾闻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t254
8.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 何以为孔子\t256
9. 百里奚举于秦\t258
第五篇 万章(下)\t260
1. 孔子圣之时者\t260
2. 周室班爵禄如之何\t264
3. 友也者 友其德也\t266
4. 敢问交际何心\t268
5. 仕非为贫也\t272
6. 士不可托诸侯\t273
7. 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t276
8. 是尚友也\t279
9. 齐宣王问卿\t280
第六篇 告子(上)\t282
1. 告子曰 性 犹杞柳也\t282
2. 性犹湍水也\t283
3. 生之谓性\t284
4. 食色性也\t285
5. 何以谓义内也\t287
6. 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t289
7. 理义之悦我心\t292
8. 惟心之谓与\t294
9.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t296
10. 舍生而取义者也\t297
11.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t299
12. 心不若人 则不知恶\t300
13. 至于身 而不知所以养之者\t301
14. 人之于身也 兼所爱\t301
15. 先立乎其大者\t303
16. 既得人爵 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t304
17. 人之所贵者 非良贵也\t305
18. 仁之胜不仁也 犹水胜火\t306
19. 夫仁 亦在于熟之而已矣\t307
20. 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t307
第六篇 告子(下)\t309
1. 任人有问屋庐子\t309
2. 人皆可以为尧舜\t311
3. 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t313
4. 宋牼将之楚\t314
5. 夫子之任见季子 之齐不见储子\t316
6. 先名实者为人也\t318
7.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t320
8.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t323
9. 虽与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t325
10. 孟子白圭论税\t326
11. 吾子过矣\t327
12. 君子不亮 恶乎执\t328
13. 其为人也好善\t329
14. 古之君子 何如则仕\t331
15.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t332
16. 教亦多术矣\t334
第七篇 尽心(上)\t335
1. 尽其心者 知其性\t335
2. 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t336
3.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t337
4. 万物皆备于我 反身而诚\t338
5. 行之而不著\t338
6. 人不可以无耻\t339
7. 耻之于人大矣\t339
8.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t340
9. 穷不失义 达不离德\t340
10. 待文王而后兴\t341
11. 如其自视欿然\t342
12. 以佚道使民\t342
13. 之民皞皞如也\t343
14.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t343
15. 其良能也 其良知也\t344
16. 舜居深山之中\t345
17. 无为其所不为\t345
18.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t346
19. 大人者 正己而物正也\t346
20. 君子有三乐\t347
21. 君子所性\t347
22.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t348
23. 民可使富也\t349
24. 君子之志于道\t350
25. 利与善之问也\t351
26. 杨子取为我\t352
27. 饥者甘食\t353
28.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t354
29. 有为者辟若掘井\t354
30. 尧舜 性之也\t355
31. 放太甲于桐\t355
32. 君子不耕而食\t356
33. 尚志\t357
34. 以其小者 信其大者\t358
35. 桃应问孟子\t358
36. 大哉居乎\t359
37. 君子不可虚拘\t360
38. 形色天性也\t360
39. 齐宣王欲短丧\t361
40. 君子所以教者五\t362
41. 道则高矣美矣\t362
42.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t363
43. 滕更之在门也\t364
44. 其进锐者 其退速\t364
45. 亲亲仁民 仁民爱物\t365
46. 当务之为急\t365
第七篇 尽心(下)\t367
1. 不仁哉 梁惠王也\t367
2. 春秋无义战\t368
3. 仁人于天下\t368
4. 国君好仁 天下\t369
5. 梓匠轮舆\t370
6. 舜之饭糗茹草也\t370
7.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t370
8. 今之为关也 将以为暴\t371
9. 身不行道 不行于妻子\t371
10. 周于德者 邪世不能乱\t372
11. 好名之人 能让千乘之国\t372
12. 不信仁贤 则国空虚\t373
13. 不仁而得天下者 未之有也\t373
14.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t373
15. 圣人 百世之师也\t374
16. 仁者 人也\t375
17. 孔子之去鲁\t375
18. 孔子厄于陈蔡\t376
19. 稽大不理于口\t376
20.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t377
21. 今茅塞子之心矣\t377
22. 禹之声 尚文王之声\t378
23. 殆不可复\t378
24. 君子不谓性也\t379
25. 善人也 信人也\t380
26. 逃墨必归于杨\t381
27. 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t382
28. 诸侯之宝三\t382
29. 盆成括仕于齐\t383
30. 孟子之滕 馆于上宫\t383
31. 人皆有所不忍\t384
32. 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t385
33. 尧舜 性者也\t386
34. 说大人 则藐之\t386
35. 养心莫善于寡欲\t387
36. 曾子不忍食羊枣\t388
37. 孔子在陈曰\t389
38. 亦无有乎尔\t392
主要参考书目\t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