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定义为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及国民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骨质疏松症将给中国带来愈加严峻的挑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防、可治,尽早预防可以避免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因此,普及相关知识,做到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用规范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为推动中国骨质疏松防控宣传教育工作和防控体系能力建设,提高骨质疏松症认知度和防控能力,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共同组织专家,撰写了《骨质疏松症防控指南》,为开展骨质疏松症防控、管理,提供了技术规范和参考。《骨质疏松症防控指南》包括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的流行趋势和危害,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风险评估,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评价,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及实施,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及骨质疏松症的人群防控策略和要点,内容涵盖了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趋势、风险评估、诊断治疗到防控策略等各个方面,可用于指导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开展骨质疏松症防控工作,规范其服务内容,提高防控和管理能力。相信《骨质疏松症防控指南》的出版发行,可为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