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从事中药品质与资源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2008年成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万德光教授。目前担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鉴定科研三级实验室主任,中药资源与中药鉴定系(所)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药种子(苗)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四川分会历理事 副秘书长。 在师承老师提出的“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思路和中药品质理论的基础上,把有中医药特色的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以中药道地性形成的机制和资源持续利用为重点,长期从事中药品种、品质、药效与资源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事中药品质的生态工程研究,重点是中药道地性形成和品质调控机制,以及中药“连作障碍”的防治技术研究;以期从生物的遗传和环境角度,建立稳定中药品质的生态工程技术体系。 近几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自然基金1项,部(省)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3项;参加“973”和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厅(局)级项目10余项。在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华西药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了《药用植物学》(规划、精编教材)、《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实验》、《中药拉丁语》(创新教材)、《中药资源专论》(研究生教材)、《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纲要》、《中国民族药志要》等专著12部,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5部。目前正在负责“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计划图书“中国药用植物志”全书药材组的组织编写工作,以及主编药用植物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工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