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为什么关注侗族聚落和建筑文化 2
侗族聚落和建筑文化的研究现状 6
第1章 侗族文化认知与聚落和建筑的生成
1.1 历史发展认知 13
1.1.18侗族族源认知13
1.1.2 侗族发展认知14
1.2.1地质地貌与侗族分布侗族区划认知1515
1.2.2方言区划17
1.2.3侗族土语与侗族支系分布19
1.2.4 服饰文化20
1.3.1气候水文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与聚落和建筑的生成2424
1.3.2生境构成之土地类型划分25
1.3.3生境构成与农耕文化26
1.3.4生境构成与土地制度 28
1.4 社会组织结构与聚落和建筑的生成29
1.4.1 宗族组织 29
1.4.2 地缘组织
1.4.3制度关系32
1.5信仰体系与聚落和建筑的生成35
1.5.1自然崇拜36
1.5.2 萨崇拜38
1.5.3飞山崇拜41
1.5.4 祖先崇拜 42
1.5.5 图腾崇拜
1.6贵州侗族民俗风情与聚落和建筑的生成46
第 2 章 贵州侗族聚落形态与空间
2.1 聚落形态51
2.1.1生境构成与聚落形态51
2.1.2社会组织结构对聚落形态的影响56
2.1.3信仰文化与聚落形态的关联性58
2.1.4土地文化与聚落形态60
2.2 聚落空间63
2.2.1聚落内外空间结构63
2.2.2空间意象66
2.2.3 空间尺度78
2.2.4 空间秩序性81
2.2.5 空间适宜性82
第3章 贵州侗族聚落文化的生态表达
3.1 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87
3.2 侗族聚落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3.3 侗族聚落生态生存意识的体现90
3.4 侗族聚落信仰体系中生态意识的体现91
3.5 风水观念在聚落中的表现91
第4章 贵州侗族仪式性建筑文化
4.1宗族与社会组织的标志性建筑99
41.1社会组织的象征性建筑--鼓楼 99
4.1.2宗族组织的象征性建筑--宗祠 107
4.2 宗教性建筑 117
4.2.1萨崇拜与萨坛117
4.2.2土地崇拜与土地庙 121
4.2.3 飞山崇拜与飞山庙 122
4.3 其他仪式性建筑 124
4.3.1 风雨桥124
4.3.2 凉亭 133
4.3.3 戏楼 135
4.3.4寨门 139
第5章 贵州侗族功能性建筑文化
5.1民居
5.1.1145民居外部形态
5.1.2 内部空间秩序民居14
5.2 禾仓、禾晾 154
第6章 贵州侗族建筑的艺术营造
6.1 鼓楼的建造艺术165
6.2 建筑群的景观魅力 170
6.3 建筑中的雕刻艺术 170
6.4 建筑中的泥塑艺术 174
6.5 建筑中的彩绘艺术178
6.6贵州侗族建筑艺术营造的核心人物--墨师182
第7章 贵州侗族聚落和建筑文化变迁
7.1 人口及生产方式的变迁189
7.2习俗及生活方式的变迁 191
7.3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194
第8章 四种不同文化现象的侗族聚落和建筑
8.1传统文化相对稳定型的贵州侗族聚落和建筑199
8.11原生态留存的贵州榕江县大利侗寨199
8.1.2生态生存的贵州从江县占里侗寨201
8.2 传统文化相对不稳定型的贵州侗族聚落和建筑20
8.2.1 现代语境下的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208
8.2.2 城乡接合部的贵州榕江县车江侗寨寨头村 213
8.3 贵州侗族聚落和建筑中的文化交融 219
8.3.1拥有久远鼓楼的贵州从江县增冲侗寨219
8.3.2文化复合型的贵州天柱县三门塘侗寨223
8.4 贵州侗族聚落和建筑中的毁灭与新建27
8.4.1北部方言区代言者--贵州镇远县报京侗寨227
8.4.2新建的贵州榕江县晚寨233
第9章 展望:贵州侗族聚落和建筑文化的“生”与“死’
9.1侗族传统文化特质是聚落和建筑生成的文化根基240
9.1.1 侗族聚落和建筑“场所记忆”的“元”240
9.1.2侗族聚落和建筑“空间肌理”的“元” 241
9.1.3侗族聚落和建筑“空间体验”的“元”242
9.2 侗族聚落和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发展 243
9.2.1传统文化脉络的延续243
9.2.2 场所精神延续245
9.2.3真实性和适宜性延续 245
9.3 贵州侗族聚落和建筑文化的发展策略246
9.3.1稳定性发展246
9.3.2侗族聚落和建筑文化保护发展的不同策略247
结语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3
附录263
附录A:重点调研的贵州侗族聚落概况一览表 264
附录B:重点调研的贵州南部方言区侗族建筑概况一览表 265
附录C:重点调研的贵州北部方言区侗族建筑概况一览表265
附录D: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贵州侗族传统村落统计一览表266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