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渐鸿所撰《乡党图考补证》是对江永《乡党图考》一书的补证研究,属经部四书类,凡六卷,成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丁树桢海隅山馆付梓刊行。《乡党图考补证》主要是对《乡党图考》进行订讹补阙,并对江永辨说已明而后人又以他说乱之者,进一步补充证明。是书参考经典以会其通,精择众家以求其当,是清末山东的重要经学着述,弥补了江永《乡党图考》的罅漏之憾,宋书升谓之“江氏之诤臣”“朱子之功臣”(《乡党图考补证,宋书升序》),洵为允评。《乡党》是《论语》里较为集中记述孔子日常生活和名物制度的篇章,篇名取自首句“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周礼,地官,大司徒》讲“乡党”,谓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党”即这种居民组织之统称,也就是朱子所谓“父兄宗族之所在”(朱熹《论语集注》)。不过,《乡党》篇之内容并不限于乡里之事,还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细节和礼器制度。清代是《论语》研究的总结时期,也是《论语》学的高峰之一。前代研究的积累与清代统治者对文人既钳制又笼络的政策,使诸多文人穷毕生精力于文献研究,《论语》的注释与整理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清初《论语》研究带有明显的经世致用色彩,北方的颜李学派释读《论语》即强调实学,将力行作为治学之根本。在此基础上,顾炎武进一步提出了“务本原之学”的改造方向和“信古阙疑”的治学态度,以及“语必博证,证必多例”的治学方法,引导经学走出主观哲学化域地,奠定了朴学之基础。乾嘉时期,朴学占据了学术主流,长于考据成为此时乃至整个清代《论语》学的重要特点,由此产生了以校勘、考异、辨伪、辑佚见长的《论语》研究成果,以及专考《乡党》一篇名物训诂之着述,后者即以江永《乡党图考》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