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序
绪论
1.1因明源于古印度,传播于中国1
1.2百年西方逻辑研究陈那因明综述9
1.3现代逻辑方法及其在陈那因明研究中的优势10
逻辑篇
2新因明改革的迫切性及理论基础17
2.1大乘普度众生的本怀17
2.2类比推理不能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23
2.3大乘瑜伽行派提供了两大理论准备30
2.3.1“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的世界观、认识论30
2.3.2句子结构分析法37
3 同、异品是陈那逻辑的一对初始概念45
3.1 同、异品的内涵45
3.1.1 同、异品只与所立法有关45
3.1.2 同、异品与宗有法不是同一级概念46
3.1.3 同、异品之间是矛盾关系49
3.2 从现代逻辑视角看同、异品51
3.3 陈那构造同、异品概念的旨趣53
3.4 研究述评54
3.4.1 关于同、异品是否除宗有法之辨析54
4 九句因理论提供了探讨任意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一般方法及
九种推理67
4.1 理论基础67
4.1.1 因法67
4.1.2 所立法74
4.2 九句因75
4.2.1 宗法与所立法的关系75
4.2.2 九句因的制作84
4.3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88
4.3.1 语义框架88
4.3.2 因法与所立法的关系90
4.4 陈那因明的推理性质是演绎的111
4.4.1 直言命题逻辑分析法113
4.5 研究述评114
4.5.1 关于第五句因的解读115
4.5.2 关于同、异品不除宗有法则九句因不自洽的辨析 124
5 因三相理论是三支作法的语义模型127
5.1 源流127
5.2 因三相131
5.2.1 三相是正因的三条标准133
5.2.2 三相的独立性问题135
5.3 因三相与二悟137
5.3.1 自悟推理过程示例138
5.3.2 悟他论证过程示例141
5.4 因三相的形式语义学143
5.5 法称的因三相145
5.6 研究述评147
5.6.1 关于因第二相的解读问题148
5.6.2 关于因后二相能否缺一的问题149
5.6.3 关于陈那与法称在因三相上的异同问题151
论辩篇
6 三支作法是论辩的基本形式157
6.1 宗支159
6.1.1 源流159
6.1.2 正宗161
6.1.3 似宗164
6.2 因支170
6.2.1 源流170
6.2.2 正因172
6.2.3 似因172
6.3 喻支179
6.3.1 源流179
6.3.2 正喻181
6.3.3 似喻185
6.4 陈那与法称的论式形式比较研究190
6.4.1 法称的论式形式190
6.4.2 陈那与法称的论式形式比较研究197
6.5 研究述评200
6.5.1 关于喻体的来源与性质问题200
6.5.2 关于因和喻的关系问题201
6.5.3 关于三支作法与因三相的关系问题203
6.5.4 关于三支作法的性质界定问题205
7 三支作法是立、破的有效方法209
7.1 因明中的立与破209
7.2 从过类的视角反观三支作法的优势213
8 辩经是因明本土化的代表223
8.1 辩经本土化过程223
8.2 红白颜色之辩228
8.3 辩经原则形式化231
8.4 辩经形式语义学238
附录《集量论》中因三相说译注252
参考文献269
后 记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