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采用交叉口主动预控制的意义
1.1.2 采用相邻短距离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的意义
1.1.3 采用公交钩型左转弯交叉口信号控制的意义
1.2 国内外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现状
2 城市交叉口主动预控制理论基础
2.1 主动预控制含义
2.2 现有应用方法
2.2.1 交通态势研判
2.2.2 控制范围推演
2.2.3 单点自优化控制方案
2.2.4 主动预控制方案与常规方案过渡分析
2.3 主动预控制相关参数
2.4 主动预控制策略
2.4.1 主动预控制流程
2.4.2 主动预控制时机
2.4.3 主动预控制方案
2.5 交通拥堵的含义及瓶颈机理
2.5.1 交通拥堵及瓶颈的含义
2.5.2 瓶颈特性
2.6 基于不同交通参数的拥堵状态观测方法
2.6.1 交通参数概述
2.6.2 交通参数选取
2.6.3 基于聚类的主动预控制阈值确定
2.7 基于滚动时间的阈值触发
2.8 区域主动预控制边界基础
2.8.1 控制边界定义
2.8.2 交叉口关联度模型介绍
2.9 关联度模型建模
2.9.1 初始交叉口选择
2.9.2 交叉口初步筛选
2.9.3 关联度模型
2.10 子区划分
2.10.1 子区划分原则
2.10.2 子区划分算法
3 相邻短距离交叉口关联特性理论基础
3.1.1 静态影响因素
3.1.2 动态影响因素
3.2 短距离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
3.3 基于运行状态的相邻短距离交叉口动态关联性研究
3.3.1 相邻短距离交叉口动态关联度计算
3.3.2 动态关联度等级划分
3.4 短距离交叉口的类别划分及相邻组合形式
3.4.1 考虑关键相位绿灯时长下的交叉口周期优化
3.4.2 短距离交叉口类别划分
3.4.3 相邻短距离交叉口的组合方式
3.5 相邻短距离交叉口相关参数说明
3.5.1 确定控制参数
3.5.2 控制方式划分
3.5.3 相位相序组合
3.6 相邻短距离交叉口的时刻表达
3.6.1 协调相位绿灯时刻表达
3.6.2 非协调相位绿灯(左转)时刻表达
3.6.3 协调车流驶离、到达时刻表达
3.6.4 非协调车流(左转)驶离、到达时刻表达
3.7 相邻短距离交叉口排队生成机理分析
3.7.1 城市短距离交叉口排队溢出影响分析
3.7.2 路段排队形成过程及类别划分
3.7.3 相邻交叉口实时排队长度计算流程
3.8 相邻短距离交叉口排队长度表达
3.8.1 队尾剩余车辆排队长度表达
3.8.2 队首停车车辆排队长度表达
3.8.3 最大排队长度表达
4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叉口交通组织渠化设计基础
4.1 交叉口非常规左转交通组织方法
4.2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通组织概述
4.3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实施适用条件研究
4.3.1 几何条件
4.3.2 流量条件
4.4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叉口渠化方案及交通特性
4.4.1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叉口渠化方案
4.4.2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
5 城市区域交通主动预控制方法提出
5.1 主动预控制方案
5.1.1 预控制状态分析
5.1.2 主动预控制流程
5.2 交叉口主动预控制模型
5.2.1 不可变周期下预控制
5.2.2 可变周期下预控制
5.3 主动预控制过渡切换
5.4 仿真分析
5.4.1 仿真路网
5.4.2 交叉口流量调查
5.5 主动预控制应用对比分析
6 相邻交叉口协调控制模型建立
6.1 不同相位相邻条件下的协调约束构建
6.1.1 绿波带分类
6.1.2 不同相位相邻条件下的绿波带约束
6.2 优化模型建立
6.2.1 控制目标函数
6.2.2 预防交叉口溢出的排队长度计算
6.2.3 基于排队长度限制的绿波带宽度计算
6.3 模型求解
6.4 案例验证
6.4.1 交通调查现状
6.4.2 控制参数优化
6.5 VISSIM仿真及方案对比分析
7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方法提出
7.1 交叉口感应信号控制相关理论
7.1.1 感应信号控制基本原理
7.1.2 感应信号控制参数
7.2 公交车钩型左转弯交叉口检测器布设
7.2.1 布设检测器类型
7.2.2 钩形左转弯待行区排队上溯检测方法
7.3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
7.4 公交车钩型左转弯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逻辑设计
7.5 公交车钩形左转弯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参数计算
7.5.1 单位绿灯延长时间
7.5.2 最小绿灯时间
7.5.3 最大绿灯时间
7.6 公交车钩型左转弯交叉口webster延误修正模型
7.6.1 待行区内不发生排队上溯
7.6.2 待行区内发生排队上溯
7.7 vISSIM感应信号控制设计及实例仿真验证
7.7.1 VAP感应控制模块介绍
7.7.2 交叉口仿真数据
7.7.3 公交车钩型左转弯交叉口与传统禁左交叉口仿真对比
7.7.4 公交车钩型左转弯交叉口延误修正模型仿真验证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