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在山西省沁县城北25千米的南涅水村,出土了一批佛教题材的窖藏石刻。此批石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依其地名取名为“南涅水石刻”。南涅水石刻中的铭记:早年号始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晚终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延续500余年。造像有单体造像、组合造像和方体四面造像叠置组合几种形式,总计805件/组(1971年调25件到山西省博物馆藏,2004年再调39件到山西博物院藏)。造像精美,技艺高超,它的出土为研究北魏至唐宋时期的佛教传播提供了翔实资料,为研究佛教造像的断代提供了确切依据,为我国美术雕塑史增添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南涅水石刻出土50余年,引起了国内外文物、历史、宗教、美术等学术界专家学者重视,作了一些报道和研究。石刻的保护环境和陈列条件都得到改善,石刻研究探索和资料收集工作虽从未停止,终因所公布资料有限,始终未能深入。2004年,山西省考古所将此作为专项课题,对石刻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整理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同志齐心协力,沁县文物馆同志积极配合,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步工作,现将所整理的初步成果予以公布。南涅水村早在1940年前后就有古代石刻造像出土。1957年秋,山西省文管会与沁县文化馆在南涅水村东北土台内的古寺庙遗址,发掘清理了北魏至宋代的石雕共800余件(组)。1989年,除残损严重、无法辨识的小块石刻及构件外,统一编号拍照。经过修复后陈列在南涅水石刻馆内的石刻雕像有四百多件。这批石雕数量多,时间跨度大,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宋七个朝代520余年,造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现存的石雕有各种图案千余幅,大小雕像近万尊,客观地反映出这一地区佛教的兴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