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为宋人黎靖德汇集九十七名朱熹弟子所记朱熹四十岁以后语录分类编纂而成,共一百四十卷。《儒藏》精华编一八九册为《朱子语类》之卷八二至卷一四〇。校点者为郑明与庄辉明。朱熹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与教学,他广收门徒,从学者多时达数百人,师徒问答、论难为其教学中广泛而常用的方式。问答之内容涉及对理学中“理气”“鬼神”“性理”“学”(教育)等概念的论说与阐释,对《诗》《书》《易》《孝经》《尔雅》《论》《孟》及三《礼》、《春秋》三传等儒家经典疑难处之理解,对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等宋代理学家及二程弟子等理学传承者之学问、观点的评价与阐发,对自身游学、仕宦、著述、门人之评论、申说,对同辈学者吕祖谦、陈傅良、陆九渊等之评论与分析,对老、释等其他学说与著作的意见和阐释,对宋代及前代史事、人物之评点与议论等,甚至包括对历代文学、文章的品评。朱熹弟子对老师在问答之间所阐发的这些观点珍而重之,退而记之,流传渐广,遂为儒林所重。自朱子逝世后,各种版本的“语录”“语略”“语类”层出不穷,嘉定乙亥(1215),已有经李道传删削的《语录》出现,此辑廖德明等三十三人所记,于池州刊刻,又称为“池录”。嘉定乙卯(1219),黄士毅分类编集朱子语录,成《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刊于眉州。此《语录》以“池录”为本,增入三十八家,是部《朱子语类》。后人或称为“蜀类”。嘉熙戊戌(1238),复有李道传之弟李性传增入黄?o等人所记,于饶州刊刻成《续录》四十六卷,为“饶录”。淳?v己酉(1249),蔡杭等又刊刻杨方等三十二人所记,于饶州刊刻,称为“饶后录”。咸淳乙丑(1265),吴坚收得六十五家语录,于建安刊刻,称为“别录”。之后,徽州紫阳书院,翻刻“蜀类”,增入“饶录”等九家,为第二部《朱子语类》。后人称之为“徽类”。淳?v间,王佖访得三十多家,汇为一编,在婺州刊刻,称为“婺录”。淳?v壬子(1252),魏了翁之子魏克愚在徽州又刊刻了《朱子语续类》四十卷,后人称为“徽续类”。直到咸淳庚午(1270),黎靖德汇集上述所有“语录”,依黄士毅“蜀类”分类门目,考其同异,删除重复,增漏正误,厘为二十六门,纂成大全,即今日通行之《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