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语》三卷,明代黄衷所撰,清刻本。此书成于嘉靖十五年(1536)。由于明代沿海等地屡受倭寇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嘉靖元年(1522),明政府封闭了泉州、宁波等外贸港口,广州成为当时全国的通商口岸,黄衷有机会接触来往于外洋的人,包括舟师、舵卒、商人、番客等,并与他们交往甚密,彼此熟悉,甚至结为好友,这样,便于他了解海外情况,有出洋经历的人乐于畅谈海外风物,黄衷便一一录下,久而久之,获取资料甚多,遂把记录稿归纳整理成书。此书是黄衷的一部海外风物志,按其内容分为四类:风俗、物产、畏途、物怪。记述了明代广州与暹罗(今泰国)、满剌加(马六甲,今属马来西亚)之间的交通往来,以及这两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海语》所记虽非作者亲历目睹,但主要出自来华番客、舟师、舵卒所亲见,是明代中叶的一部重要的中外交往著作。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台海见闻录》清代董天工撰,二卷,清抄本。董天工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跨海东渡到台湾,任台湾省彰化县教谕,亲自撰文执教台湾百姓,创办学校,广收学生,普及文化教育,改良落后习俗等。此书就是董天工根据自己在台湾五年间眼见耳闻的事实所辑,行文简洁但内容丰富,包括有山川,建置,营制,习俗,物产等方面的记述,对于全面了解清代台湾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