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中国医学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针灸理论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针灸理论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针灸理论

定 价:¥188.00

作 者: 赵京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707765 出版时间: 2022-06-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38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四个系列之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理论》《中药方剂理论》《针灸理论》和《养生理论》五个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通过全面研读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选取其中围绕某一概念或命题,较为精要地进行论证、阐述和辨析,且学术观点较为明确的章节或完整段落,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进行分类;旨在全面展现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和独到临床体会,并对所选专论加以提要钩玄,力求要点突出,以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之“针灸理论”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选择历代针灸论著及相关著作中,阐释针灸理论基本概念、重要命题的内容,将其纳入经络、腧穴、刺灸、针灸诊治等4个范畴,并阐释原文主旨。《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内容兼顾系统性、代表性和说理性。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针灸理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凡例
第一篇 经 络
1 经络总论 3
1.1 经络循行与联系 3
《灵枢》 脉度 3
《灵枢》 脉行逆顺 3
张从正 十二经与八脉循行 4
杨继洲 经络迎随 4
张介宾 经络分布 4
高士宗 阴阳经脉循行分布 5
莫枚士 经络循行描述 5
陆瘦燕、朱汝功 经脉交叉和交会的意义 6
李 鼎 标本、根结 6
1.2 经络关系 7
《灵枢》 诸经脉皆上行头面 7
《素问》 经脉表里 7
《素问》 三阴三阳之离合 8
《素问》 太阴阳明为表里论 8
《难经》 诸阳脉皆上行头面 9
杨上善 经脉正别 9
杨上善 阴经以太阴为主 10
陈无择 六经本脉体论 10
万 全 八脉生十二经,经生络 11
孙一奎 手足十二经配合脏腑之义 11
马 莳 经别之论 12
张介宾 经别之论 12
张介宾 脏腑经络营卫标本合论 13
翟 良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及足经起止 13
张志聪 经脉经别之论 14
张志聪 经别之论 15
王居易 十二经的互补、增效、协同 16
王居易 经别是本经脏腑自养系统 17
1.3 经络特性 17
《灵枢》 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 17
《灵枢》 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脉独动不止 18
《灵枢》 冲任为经络之海 19
杨上善 十二经脉比附十二水 19
张介宾 经脉犹江河 20
王可贤 任督为一身之纲领说 20
王可贤 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为一身之六合说 21
陆瘦燕、朱汝功 经水反映经脉气血多少 21
李 鼎 八脉隶乎肝肾 22
1.4 经络功能 22
《难经》 经脉行血气而决死生 22
杨上善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23
《圣济总录》 经脉统论 23
何若愚 经络气血流注 24
刘完素 原脉论 24
滑 寿 手足阴阳流注 24
汪 机 经络、经隧行气血 25
杨 珣 经络流注 26
李 梴 经络之功 26
马 莳 五十营论 26
李中梓 脉为气血之神 27
施 沛 经络功能概说 27
张志聪 五十营 28
王宏翰 经络之血运周身 28
李学川 论以寅时定为肺经 29
王清任 经络是气管、血管 29
唐容川 经脉为脏腑气化之路径 30
唐容川 经脉血脉论 31
叶 霖 经脉血气论 32
叶 霖 脉中血气论 32
叶 霖 脏腑经脉之血气生死出入 33
王居易 经络气化概要 33
1.5 经络病候 34
《素问》 足阳明病候 34
《难经》 手足三阴三阳气绝候 34
张介宾 经脉是动病 35
张志聪 经脉与经脉病候 35
莫枚士 是动所生病说 37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脉病候 37
李 鼎 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38
《针灸学》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39
张 吉 经脉病的内在联系 39
王居易 是动则病论 39
王居易 经络的疲劳和紊乱 40
1.6 经络运用 40
《灵枢》 经脉之用总纲 40
张仲景 经络脏腑先后受病 41
杨上善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41
窦 材 当明经络 41
虞 抟 伤寒六经传足不传手 42
李 梴 经络与六经传变 42
李 梴 脉乃医之首务 43
张三锡 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 43
马 莳 经络之所当知 43
马 莳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45
金一龙 凡病必明脉与经络 45
方有执 伤寒六经与经脉不同 45
翟 良 经络统论 46
傅仁宇 需重目八廓之经络 46
程国彭 伤寒六经与病邪传变 46
王清任 经络本卫总管论 47
周学海 论六经、五脏不能强合 48
周学海 论三阴三阳之分野 49
周学海 论六经、六气不能强合 50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十二经别 50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学说在针灸与临床各科中的运用 51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问题 51
陆瘦燕、朱汝功 经络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的关系 51
夏治平 六经分证与十二经关系 52
1.7 经络与新学说 52
赵缉庵 针灸功效之新旧学说 52
承淡安 经络腧穴与神经 53
萧 雷 论神经系的组织和针灸的关系 54
2 十二经脉 56
2.1 肺手太阴之脉 56
《灵枢》 肺手太阴之脉 56
杨上善 手太阴脉 56
杨上善 肺脉论 57
马 莳 肺手太阴之脉 58
张介宾 手太阴脉 60
2.2 大肠手阳明之脉 60
《灵枢》 大肠手阳明之脉 60
杨上善 手阳明脉 61
马 莳 大肠手阳明之脉 62
张介宾 手阳明脉 62
2.3 胃足阳明之脉 63
《灵枢》 胃足阳明之脉 63
杨上善 足阳明脉 63
马 莳 胃足阳明之脉 64
张介宾 足阳明脉 65
2.4 脾足太阴之脉 66
《灵枢》 脾足太阴之脉 66
杨上善 足太阴脉 66
马 莳 脾足太阴之脉 67
2.5 心手少阴之脉 68
《灵枢》 心手少阴之脉 68
杨上善 手少阴脉 68
马 莳 心手少阴之脉 69
张介宾 手少阴脉 70
2.6 小肠手太阳之脉 70
《灵枢》 小肠手太阳之脉 70
杨上善 手太阳脉 70
2.7 膀胱足太阳之脉 71
《灵枢》 膀胱足太阳之脉 71
杨上善 足太阳脉 72
马 莳 膀胱足太阳之脉 72
2.8 肾足少阴之脉 73
《灵枢》 肾足少阴之脉 73
杨上善 足少阴脉 73
马 莳 肾足少阴之脉 74
张介宾 足少阴脉 75
2.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76
《灵枢》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76
《难经》 心主脉由来 76
杨上善 手厥阴脉 76
张介宾 手厥阴脉 77
沈子禄、徐师曾 心包经之论 77
2.10 三焦手少阳之脉 78
《灵枢》 三焦手少阳之脉 78
杨上善 手少阳脉 78
施 沛 三焦经之论 79
2.11 胆足少阳之脉 79
《灵枢》 胆足少阳之脉 79
杨上善 足少阳脉 79
马 莳 胆足少阳之脉 80
2.12 肝足厥阴之脉 81
《灵枢》 肝足厥阴之脉 81
杨上善 足厥阴脉 82
张介宾 足厥阴脉 82
3 奇经八脉 84
《素问》 冲、任、督脉 84
《难经》 奇经八脉论 84
杨上善 督脉论 85
杨上善 任脉论 86
杨上善 冲脉论 86
《圣济总录》 奇经八脉论 87
滑 寿 奇经八脉论 88
李时珍 奇经八脉论 88
李时珍 冲脉循行论 89
李时珍 阴跷脉循行论 89
马 莳 伏膂之脉论 90
张介宾 冲脉循行及生理 90
张介宾 跷脉论 91
张志聪 论跷脉 91
陈士铎 论任督 92
宝 辉 跷脉、维脉论 93
叶 霖 冲脉论 94
叶 霖 跷脉论 94
承淡安 奇经八脉之研究 95
4 络脉 96
《灵枢》 络脉总论 96
《难经》 十五络论 96
杨上善 络脉论 97
杨上善 十五络论 97
张介宾 络脉论 98
张介宾 经脉络脉论 98
张介宾 孙络溪谷之论 100
张志聪 孙络与大络相通论 100
张志聪 血络论 101
叶 霖 络脉之论 101
5 其他 103
5.1 经筋 103
《灵枢》 经筋 103
杨上善 论经筋 105
张介宾 十二经筋结支别 106
张志聪 论手足之筋 106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十二经筋 107
夏治平 经络与肌肉系统的关系 107
5.2 皮部 107
《素问》 皮部论 107
杨上善 络脉皮部论 108
丹波元简 皮部论 109
李 鼎 皮部 110
5.3 四海 111
《灵枢》 四海之论 111
杨上善 四海论 112
张介宾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论 113
张介宾 胃为水谷之海 113
吴师机 脑为髓海论 114
王清任 脑髓论 114
唐容川 脑髓之论 115
焦顺发 四海 115
5.4 气街 116
《灵枢》 气街之论 116
杨上善 气街论 116
张介宾 气街论 117
张志聪 标本气街论 117
第二篇 腧 穴
1 腧穴总论 123
《灵枢》 节为神气游行出入处 123
《素问》 气穴论 123
孙思邈 孔穴名义 124
杨上善 气穴三百六十五 124
张介宾 三百六十五穴 125
张介宾 少阴独无腧 125
张介宾 腧穴与身形关系之论 125
张志聪 溪谷之会论 126
张志聪 气穴论 126
马继兴 经脉与经穴的关系 127
焦国瑞 穴点与穴区问题 127
陆瘦燕、朱汝功 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128
杨医亚 穴的定义 128
焦顺发 针刺部位 129
盛燮荪 从针法谈腧穴 129
王居易 论腧穴 129
魏 稼 腧穴与刺灸部位 131
2 腧穴分类 132
2.1 经穴 132
《素问》 气府论 132
孙思邈 明堂三人图 133
滑 寿 脉气所发 133
张介宾 气府三百六十五 134
赵缉庵 辨经认穴 135
承淡安 关于刺针点 135
承淡安 刺激点与疾病 136
焦国瑞 经穴与奇穴问题 136
2.2 奇穴 137
杨继洲 穴有奇正之论 137
《腧穴学》 论奇穴 138
2.3 反应点 138
王可贤 不定穴论 138
焦国瑞 固定穴与非固定穴问题 139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穴位与压痛点的关系 140
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 140
田从豁 临证点穴及寻找敏感点 141
2.4 耳穴 141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耳针疗法问题 141
2.5 类穴 142
2.5.1 五输穴 142
《灵枢》 脏腑所出皆在五输 142
《灵枢》 五输 142
《难经》 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 143
《难经》 井穴 144
《难经》 五输穴所主 144
杨上善 五输及原穴论 144
张介宾 五输穴论 145
张介宾 井荥腧经合解 145
张志聪 五脏六腑之所出 146
2.5.2 下合穴 146
《灵枢》 合治内腑 146
杨上善 腑病合输论 147
张介宾 手之三阳下合在足 147
2.5.3 原穴 147
《难经》 十二经原穴 147
2.5.4 俞募穴 148
《灵枢》 背俞穴法 148
《难经》 俞募穴 148
2.5.5 八脉交会穴 148
窦汉卿 论交经八会穴 148
高 武 针刺担截法之论 149
高 武 八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