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名臣、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及第,受欧阳修赏识。宋神宗时历仕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皆颇有政绩,爱民如子。晚年因党争被贬惠州、儋州。徽宗时获赦北还,于途中病逝常州。高宗赠太师、孝宗追谥“文忠”。诗、文、书、画俱成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齐名,被后世推为“宋四家”之首。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倡导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纸本,行草书,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三百〇六点三厘米,为苏轼自作赋书,七纸拼接,除卷首略有损佚外,其余保存完好。《洞庭春色赋》凡三十二行,计二百八十七字;《中山松醪赋》凡三十五行,计三百十二字,并有卷后自题十行,计八十五字。书于一〇九四年,其时苏轼被贬谪岭南知英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安置,途中遇雨,阻于襄邑,故有此书,为晚年佳作。 是卷书法潇洒雄劲,飘逸闲雅,体势短肥。卷后有张孔孙、黄蒙、李东阳、王穉登、王世懋、王世贞、乾隆皇帝等题跋。明王世贞评云:“此迹不惟以古雅胜,虽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衡之此卷,实非虚誉。此卷流传有绪,至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时被携往长春,后散佚民间,于一九八二年由一位名为刘刚的中学教师捐赠给国家。现藏吉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