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思想史前提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存在与感性:自然哲学传统中的感性概念
二 理性的突兀与感性的蛰伏:形而上学传统中的感性概念
三 感性与个体性:伊壁鸠鲁哲学中的感性思想
第二节 近代哲学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伽桑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
二 洛克:被动直观的感觉论
三 休谟:感性的人性论
四 维柯:感性的创造性能力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康德:先验感性论与感性的主体化
二 费希特:纯粹自我与感性世界
三 黑格尔:感性确定性与理性化的感性
第四节 费尔巴哈哲学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从宗教神学到人本主义: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转向
二 从理性存在到感性存在: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对象性原则
三 从抽象思辨到感性直观: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概念
第一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的感性概念
一 作为客观现象的感性世界:感性知觉的存在论地位
二 伊壁鸠鲁哲学的偏斜原则:感性的人的个体性与自由
三 偶然性范畴的存在论意义:感性的人的活动的可能性
四 形体化的时间:感性的人的历史性与生成性
五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哲学是介入现实的实践力量
第二节 《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的感性概念
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理性国家的销蚀与感性的政治批判
二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宗教的人本主义批判与人的感性解放
第三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一 感性、对象性与活动:对费尔巴哈哲学感性对象性原则的继承与超越
二 从思辨辩证法到感性辩证法:对整个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三 感性异化与私有财产批判: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审视
四 感性解放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人的感性生命的现实诉求
第四节 《神圣家族》中的感性概念
一 从抽象范畴到感性现实:对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的再批判
二 从异化劳动到实践: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经济内涵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确立时期的感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