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天下纷扰,社会动荡,英雄争霸,民不聊生。一把革命的火种撒落在赣南的深山峡谷,燃起熊熊烈火映红天际。一天,红军来到贡江鲤门湾并以此为基点进行红色割据。居住河边的谢英一家为躲避战祸藏进深山住了下来。这地方叫岩背山,是谢英祖上留下的一片茶油林基地,有现成的房屋可供居住,还有个榨油坊。没想到,这一进深山就长住了下来,多年未离开。小说作品的许多故事情节就在这里展开。主人公谢英是经历过大革命战争的女战士,文武双全,“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背叛革命让她失望极了,无法再待在原来的岗位,黯然回到赣南老家。谢英在革命时代的初恋未果,一直未婚,只捡了一个男孩(谢金华)为子嗣。红军来了,她随家人归隐深山,想学陶渊明不问世事悠闲地耕种度日,可是遍地战火哪有逍遥之隅?有些事想躲也绕不开,它会自己找上门来。一天,她的儿子外出失踪了,后来打听到被一队路过的国民党兵抓了壮丁或挑夫,她愤怒至极,萌生重上战场的斗志,单枪匹马千里寻儿。历尽艰辛,她在闽西永定县境内打听到了儿子的下落,在当地赤卫队鼎力相助下,经过一场生死决战,救下了儿子以及其他几名赣南子弟。她日夜兼程,一路战流寇杀劫匪抚山贼,闯关夺隘,一行人终于回到赣南老家。这十几位后生成为日后岩背山护林耕种、创业自给的班底。岩背山一度宛若世外桃源。在谢英的组织下,所有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组织这批年轻人对千亩油茶林进行复垦修造的同时,一早一晚还进行军事训练,并和二哥谢茂一起给年轻人教授文化知识。来到岩背山的这批年轻人本来就是穷苦人家出身,在烽火连天的岁月能有这样一个相对安全又能够吃饱饭的环境,个个都很知足,逐渐改正了土匪和兵痞子的不良习惯,成为亦农亦兵、能文能武的青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岩背山俨然成了一处物产丰富、管理有序的林场或农庄。这处世外桃源般的深山坡谷,稻米富余菜蔬自足,鸡鸭成群茶油飘香。在金色的秋天,仅榨油坊开榨就收获茶油万斤。谢英曾把茶油低价卖给红军,以此支持红军。然而,好景不常。三次反“围剿”战争后,到处有败兵流寇打劫骚扰,生活无法安定,于是她添置武器购买马匹,成立了一个武装马队护林守家。这支马队经过精心训练,拒恶匪救村民,战斗力强悍,他们为正义奔马、为弱者挥刀,远近闻名,受到当地红军官兵的褒奖。经过一系列事件,谢英对红军队伍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红军首长成为朋友,互相帮助结下深厚友谊。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中央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晚秋,万木萧瑟,落英遍地,雩都河岸近十万大军集结八大渡口。谢英见到了当年帮助她出兵救儿的永定恩人,她留下了这支部队的十几名重伤员在岩背山疗伤。她目送一队队红军将士跨过雩都河长征西去,挥泪告别了许多熟悉的身影,其中包括长征出发前夕她毅然决然送到部队的马队,其时已经组成一个骑兵排建制,里面就有她的儿子。风萧萧兮“雩”水寒,岩背山的壮小伙们与谢英泪别时,异口同声呼叫“妈妈,再见!”同行的红军战士跟着喊出了“红军妈妈,再见……” 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是长工王三发。他带着儿子长年在谢家当长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红军的到来给他分了田地分了屋房,让他有恍若隔世的惊喜之感。他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意志坚定舍生忘死。他从村里的贫协主席起步上进,担任过红军的村长、乡长和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成为一名出色的革命干部。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传奇色彩。他与他原来的东家处于不同阶层,但并没有因为出身和家世迥异而分开生活,他以他的淳朴忠厚和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处事待人得到谢英兄妹的理解与支持,主仆一家一直和睦相处。他的忠憨厚道与东家谢英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疾苦的秉性与志向相互包容并相得益彰,使主仆俩最终成为相知相爱的革命同志患难战友。他们人生的际遇变化,无疑是那个千万英雄征战忙、南北烽烟连天外的时代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