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长三角一体化城镇建设与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城镇建设与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城镇建设与协调发展研究

定 价:¥98.00

作 者: 江欢成,胡昊,徐峰 编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13258465 出版时间: 2022-08-01 包装: 箱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城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城镇建设虽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点环节,却也是薄弱环节。长三角一体化下城镇建设究竟应该怎样高质量发展,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本书基于战略性顶层设计视角,从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一体化、安全与风险管控一体化四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江欢成,广东省梅州市人。土木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1980—1982年OVE ARUP公司访问学者。先后在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曾任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顾问总工程师、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ICE、IStructE资深会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总负责人、印尼雅加达塔设计总负责人、金茂大厦设计顾问,主持众多工程的优化设计。胡昊,上海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教授、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水路运输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航海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副理事长,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CEng,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FICE,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维、高铁建设与运营管理、PPP项目管理与风险分析、大型复杂项目工程管理关键技术和应用等。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内容涉及项目系统模型、项目经济分析、项目管理、计算力学、人工智能工程应用、智能建筑、模糊推理及其应用等领域。徐峰,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MEM)专业负责人;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建设协会理事,上海楼宇科技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作为主持人和核心参与者,承担了40余项国家科技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科委的科研课题,参与了国家和上海市30余项重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拥有丰富的工程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经验;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长三角城镇建设规划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2.1 城镇规划建设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2.2 城镇建设规划一体化着力点 
  2.3 城镇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范式 
  2.4 城镇建设规划一体化建议 
第3章 长三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3.1 基础设施研究背景与建设原则 
  3.2 水安全一体化 
  3.3 城际交通一体化 
  3.4 内河港口与水运一体化 
  3.5 绿色人文与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4章 长三角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4.1 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现状与改革探索 
  4.2 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健康发展 
  4.3 工程建设信用一体化 
  4.4 工程建设操作模式创新 
第5章 长三角城镇建设安全与风险管控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5.1 安全风险管控一体化现状与前景 
  5.2 城镇建设安全风险韧性治理 
  5.3 城镇建设安全风险智慧协同管理 
  5.4 城镇建设安全风险韧性智慧管控 
第6章 长三角一体化城镇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6.1 将安徽纳入示范区范围,成立涵盖沪苏浙皖的太湖西
6.2 推行节约用地集约建设的“天空城镇”模式 
6.3 城镇与核心城市之间应具有质量上的同城效应 
6.4 建立支撑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发展的饮用水源系统 
6.5 加快建设“四网融合”的长三角市域线铁路网 
6.6 推进装配率市场化,践行“放管服”行政体制改革 
6.7 统筹长三角安全与发展,加强韧性空间建设 
6.8 节约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6.9 推行垃圾分类和本地无害化处理模式,保障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