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审美共通感的公共性问题与政治美学话语——现状审视、选题意义、研究的脉络
第一节 程序宪政学与公共世界的反思
第二节 从统合到公共:审美公共性问题的问题性和议题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节 秩序的心性至求:间性与感通研究的基本脉络
第四节 间性与审美感通议题的延展:现代中国审美公共的感性生成、主体建构与社会逻辑
第一章 通感的“看”与“听”——从感通的身体观谈起
第一节 比喻的醒世与通感的醉态:以《荷塘月色》为案例的阐释
第二节 看的原罪与听的拯救:中西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醉”之为“常”的本原初探
第四节 通感补录二则——由“感应”而思
第二章 符码:想象的公共表象——维科论想象与共同意识、阿伦特论想象与公共交往论心性——秩序的融合是如何可能的
第一节 维科从人类学的角度论“想象性的类概念”:共同体秩序的心性描述
第二节 阿伦特论想象力、范例说服与交往:共同体心性秩序的生成及其公共性
第三节 想象符码的共通性分析
第三章 常识:推导向公共治理的道德感秩序——论苏格兰自然神论对现代法政的贡献
第一节 自然论证与自然权利:德性生成与技艺制造的现代分化
第二节 沙夫茨伯里论“常识”的情感体制与公共治理
第三节 常识的运行逻辑:休谟论“同情”作为协定之源
第四节 常识的“同情”逻辑及其契约政治的超越
结语
第四章 审美共通感:主体间性与同理心生成的心性基础——康德“审美共通感”议题述评
第一节 判断力与先验的方法
第二节 多元主体与审美共通感
第三节 非功利:走向他者的预设
第四节 审美共通感的生成性
第五章 马克思的感通概念及其公共困境
第一节 马克思论自然与社会的同构及其感通政治学
第二节 马克思论私有财产扬弃中的感知解放
第三节 理解“感知结构”的方法:符码生产的公共批判
第四节 劳动世界的福利正义与公共批判
第六章 绽现“德艺”,与人沟通——阿伦特“政治审美论”的公共哲学意义
第一节 恶问题与美学判断
第二节 德艺的展现与行动自由
第三节 美的生成与共通世界
小结:判断力和行动的始终一贯
结语:审美作为弥补程序宪政的感通学
参考文献
后记